信仰是要用一生去维护、去完成的,不要轻易地说。
人的一生那么长,长的我们往往把某个阶段的小小目标当做理想而为之奋斗,其实这也不能算错,但我觉得更精准的定义是:人各阶段种种目标的内在关联性才是理想,而信仰则是理想的最高形态。
你可以有二十岁的目标、三十岁的目标、四十岁的目标,但这些所谓的目标都应该有一个明确或至少不模糊的指向。有这样的一些聪明人,他们本硕博读的是几个不同的专业,或者某阶段同时学好几门学科,但他们的综合不一定是为了打通学科之间的壁垒,而不过是为读而读、为学而学,最后凭着聪明的脑瓜取得了各种学位,但哪个才是你真正的爱好呢?是不是只有这种学习的精神、知识的积累呢?我见过兴趣广泛的人,但没见过信仰多种多样的人。
选一门合适的专业,就静下心来,潜心研究,把你最宝贵的头脑和时间只奉献给它,慢慢地你就会发现自己早已沉浸其中,有信仰的人是有福的,它让你在任何时候都忘不掉,在任何情况下都能坚持。坚守是维护信仰的姿态,能完成的都是勇者,敢于把一生完全奉献,那胜过万句誓言。吴清源说:“搏二兔,不得一兔”,人是可以有多方面成就的,综合的确是一个很好的品质,但如果想在某个领域臻至化境,专精“一兔”就好。
当然不是不要求“博”,任何理论都要辩证对待,信仰是唯一的,理想是多样的,种种理想都应该指向信仰,种种目标都应该针对理想,我觉得它们是一种层级关系。除了天才,几乎没有人一下子就能准确发现自己的信仰,这样的一种进路应该是由兴趣导入,进而付诸行动即完成目标,然后等有了自主选择意识时,确定自己的理想,直到最后才能慢慢笃定,发现内心深处的终极目标。
这样的观点似乎带有机械论色彩,因为事实上目标、理想、信仰都是同时进行、同步证成的,但分解开来似乎更清晰。我们不必等信仰露出庐山真面目,只要有所发现,只要心里还有爱和执着,那便有可能就是某种启示,抓住它、坚守它、笃定之。
“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知止”是功夫,是时间的沉淀,“能静”是觉悟,是明白之后的洗练。偶尔行动不算什么,能坚持才足以震荡山河。水深不语,潜润万物。天地之大德曰“生”,明确而不息的坚持可称具君子之道。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