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概念是一切知识的基石
1、概念是一切知识架构的基石。
所谓的“独立思考” —— 少有人真正拥有的高级能力 —— 对其最朴素的描述无非是:能够独立地、正确地使用正确的概念。
2、在这一点上,我非常幸运 —— 有个在图书馆工作的母亲。刚上初一的时候,母亲花了几分钟教我如何阅读教科书:
你看,这么厚厚一本书,其实就那么几个概念;
讲一个概念就要花费一个章节的篇幅,从结构上来看,其实讲的都一样,无非是一个接一个的概念,要说清楚它是什么,它不是什么,它和别的概念有什么异同;
然后就是与它相关的方法论,比如,使用的时候需要注意什么,怎样使用是正确的,怎样使用是错误的,容易发生错误的地方是什么…… 这些都弄明白了,一个概念就算是学透了,这些概念都弄明白了,这本书算是看懂了,就这么简单。
这其实是学习任何概念的方法论啊!我就这样“开窍”了 —— 我母亲只不过用了几分钟而已。我小时候学习成绩很好,绝对源自这几分钟的教育 —— 那一瞬间,我升级了:
我懂得了概念的重要性;
我了解了教科书的结构……
剩下的就很自然了,我自然而然地发展出了一整套方法论:
新学期开始的时候,领回来教材,第一件事儿不是去“包书皮”,而是把每一章的重要概念都抄一遍,随后直接死记硬背到脑子里……
是否完全理解并不重要。那些将要通过学习、理解、应用、练习等手段消化吸收的概念早已经一个字不差地记在脑子里,所以我可以随时调用,没有死记硬背过的人却不一定能随时调用 —— 他们不去翻一下书断然想不起来完整具体的定义。
这个“可随时调用”很重要。这就好像信息放在内存里,还是硬盘里,抑或云端,对中央处理器来说(CPU)都是不一样的;别人要等到从云端下载到本地再处理,我却可以直接调用 —— 这不仅效率问题,更重要的是因为效率而大大提升的“累计应用次数”,这是看不见的差异,有着虽然完全看不见却又真真切切存在的巨大威力。
3、“智商”在我这里就是已经被废弃掉了的概念。而与之相关的“聪明”,自然而然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 —— 升级。
在我眼里,聪明人是这样的:
他们脑子里有很多很多(起码足够多)清楚必要的概念及其相关方法论。(并不见得无所不能)
在我眼里,笨蛋是这样的:
他们脑子里充斥着各种乱七八糟莫名其妙的概念…… 方法论完全无从谈起。(并不见得处处平庸)
需要注意的是,在这样的定义之下,“聪明”其实是可以习得的,也是可以不断进步的。若是有人告诉你,“智商是可以习得的”,你的直觉反应是什么?
让我们学习两个小概念罢,体会一下瞬间改变生活的滋味。
人分为两种:
一种是固守型的(Be Good Type),
一种是进取型的(Be Better Type),
这两种人的主要区别在于,他们做事的时候,关注的焦点不一样:
固守型的人(Be Good Type)更关注自己当时的表现,更在意外界对那表现的看法;
进取型的人(Be Better Type)更关注自己当时有无进步,并不在意对外界的看法;
第一种人过分在意自己当时当刻的表现,直接带来的结果就是,如果“感觉有可能做不好”,就直接不做了 —— 省的丢人。
第二种人常常并不在意外界的看法,他们知道自己有可能做得并不好,但这并不妨碍他们进步,只要下一次比这一次更好,就是他们想要的结果。他们更习惯于接受挑战,处理压力,更懂得积累的好处。
4、这两个重要的概念(固守型、进取型的人)来自于一本书,《成功,动机与目标》(Succeed: How Can We Reach Our Goals, by Heidi Grant Halvorson)。
Halvorson 博士在书中给出了一个小调查文件,用来让读者自行判断自己究竟属于哪一种人:
认真地问自己以下问题,如实地回答自己,给每一个问题打分。一点都不同意,是1分,非常正确是6分。
- 功课或者工作比同学、同事做的更好对我来说非常重要。
- 我喜欢能让我更了解自己的朋友,尽管有时候得到的不是正面信息。
- 我常常寻找开发新技能、汲取新知识的机会。
- 我很在乎是否给人留下好印象。
- 展示自己的聪明才智与能力对我来说很重要。
- 我努力和朋友及熟人保持开诚布公的关系。
- 我努力在学校或者工作中不断学习与进步。
- 当我和其他人在一起时,我很在意给别人留下的印象如何。
- 当我知道别人喜欢我时,自我感觉会很好。
- 我试图比同学或同事更出色。
- 我喜欢别人挑战我,从而使我成长。
- 在上学或上班时,我注重施展我的本领。
现在请把第1、4、5、8、9、10、12题的得分相加之后除以7,记为 X。
再把第2、3、6、7、11题的得分想家之后除以5,记为 Y。
最终,你的得分中,X 和 Y 哪个数值更大呢?
X 数值更大的人倾向于“表现导向”(Be-Good Type);Y 数值更大的人倾向于“进步导向”(Be-Better Type)。
5、仅仅切换一下关注的焦点,就开启了走向更聪明的道路,有这么简单吗?!的确就这么简单!连变聪明都很简单啊:
只不过是不断清理自己的概念、扔掉该废弃的,不断吸收新的、有必要的概念,并且通过应用不断完善与那些概念相关的方法论。
6、“终生学习”是我在几辈子之前习得并使用的概念;到了今天,我已经弃用这个概念了,取而代之的是我自己定义的“反复再生”。
所谓的“成长”就是操作系统不断完善的过程;
所谓的“重生”就是操作系统更新换代的节点;
所谓的“不断再生”就是我们意识到这些操作系统更新换代的必要性,于是给自己设置提醒模式,给自己发展自动更新模式的持续动力。(比如给自己设定每七年要有一次大的更新换代……)
只要你开始在意自己的操作系统效率,你就会自然而然地关注它,而打磨操作系统的“方法论”是什么呢?
概念上来看,我不再使用含混的“价值观”之类的词去描述自己的思考方式与过程,我用我自己定义好并且反复打磨的概念:“操作系统”。
然后,我知道构成操作系统的就两样东西:概念和方法论。
然后整理出一整套打磨、更新、升级的方法论去维护自己的操作系统效率 —— 这是个递归的过程。(什么是“递归”?递归,就是在运行的过程中调用自己。程序调用自身的编程技巧称为递归( recursion)。递归做为一种算法在程序设计语言中广泛应用。)
所谓的成长,从这个意义上描述,就是这样的:
学会了哪些原本不知道的概念和方法论??
哪些已有的概念和方法论被进一步打磨了?
这很重要,因为这样的描述使得“成长”多少可被量化 —— “可量化”很重要,因为量化的结果是最好的反馈。
成长从来都是需要过程的(常常是漫长的过程),需要不断有足够的反馈机制去激励。成长可量化了,它就有了足够的动力。而这本身,也是“成长与重生的方法论”。
随着时间的推移,随着实践的深入,最终,你会跟我有一样的感触:
一切都是学识决定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