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幸福
梭罗的影子“他路走得多长作品就有多长。如果关在家里,他就完全不会写了。”超验主义作家爱默生,在《梭罗小传》中这样概括梭罗。没有什么了解能比了解文学作品,锚定精神领域的细微触角,更加了解一个人的内心世界,这种在许多人奢求一生的期许中,梭罗有幸与爱默生相遇。
想一想,每个人生命中遇到的贵人,可望而不可即的高标傲视,出现在忘我物外的时刻,犹如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中国古人说:“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心向往之”,如同“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语出孔子门徒颜渊,其中也极具深意,旗鼓相当的师徒喟叹,来自七十二贤之首,尤见转述立传者匠心。
“1845年,他在瓦尔登湖畔修建了一间小木屋,独自生活了两年,边劳动边研究。他用来征服科学上的一切障碍的另一武器就是耐心。他知道如何坐在那里一动不动,像他身下那块石头的一部分,一直等到那些躲避他的鱼鸟爬虫又都回来,继续做它们惯常做的事,甚至好奇地到近前来端详他。”
在《梭罗小传》中,爱默生运用生动刻画,以节省的文笔,平铺直叙,实则旁敲侧击,观左右而言他,兜了个很大的圈子,最后回到梭罗,形象地跃然纸面。爱默生诗意化的营造,本身即是一篇优美的文章。“蓝鸟把天空背在背上”,飞过瓦尔登湖面。
在瓦尔登湖隐居时,梭罗28岁。竟至于置身于世外。
“在旅行中坚持步行,并且绝对走直线——遇山爬山,遇水蹚水,绝不绕开。在空旷的大草原上,一家农舍挡住了他的去路,为了遵循“直线原则”,他毫不迟疑地把前门踢开,穿过客厅,从后门出去。那一家人正在吃饭,惊得说不出话来。”
亨利·戴维·梭罗,1817年7月12日生于马赛诸塞州一个名叫康科德的小镇。1862年5月6日,梭罗因肺结核在康科德病逝,时年45岁。
毛旭在《旅行家》中写了梭罗和爱默生的友谊因《河上一周》这本书而陷入危机。由于没有人愿意出版这本书,爱默生便建议梭罗自己掏钱出书,梭罗同意了。但书的销量惨不忍睹——印了1000册,卖出几十本,免费送了很多,剩下的700多本书堆积在梭罗的卧室里。于是诞生了梭罗最为有名的一句隽语:“我有900本藏书,其中700本是自己写的。”
那种叫时间的代价是昂贵的。在梭罗37岁那年,经过7年反复修改的《瓦尔登湖》终于面世。
爱默生年长梭罗14岁。时时处处的体恤与关怀,表现出兄长父爱般的慈爱。显然,这一切如同一厢情愿,在梭罗那里并不特别慷慨地领情,至少表面上如此。梭罗以委婉地在抗拒着。
自哈佛大学毕业,成绩平平的梭罗,便生活在爱默生的羽翼下,直至羽翼丰满,及至后来名气与声望渐长,他也是在爱默生的荫庇之下,这其实适得其反,叛逆的种子在梭罗心底潜滋暗长,他竭力想挣脱这种依附,寻求自己的解放,而这看似必然的条件反射,作用在梭罗身上,也使他抵牾爱默生,想摆脱他的影子。
即使如此,爱默生也对梭罗欣赏有加。有一次,爱默生将去欧洲游学旅途,他把寓所交于梭罗打理,意在让他有如家的归属感,却无意间使梭罗尝到了寄人篱下的滋味。
这是在《瓦尔登湖》出版之前。这本20万字的日记体散文集,前后也倾注了爱默生的心血,居然一个字都没提到爱默生。译林出版社《瓦尔登湖》收录了爱默生的《梭罗小传》。在《瓦尔登湖》中,真正打动读者的文字,可能是这一篇。再版为何会将它收进来,显然意在向读者说明,假如没有爱默生的帮助,就没有后来的梭罗。
爱默生的作品,及在文坛的声望,均远在梭罗之上。他智慧的名言,看到爱默生的思想:“我必须远离别人的眼光,我必须是我自己,我必须不再为了适应你们而让我自己处于一种支离破碎的状态。同样,你们也不必为了适应我而违背自己的天性。”
爱默生说:“你注定会成为你决心要变成的那个人”,还有“我们要想成为别人,首先必须成为一个真正的自我。”这或许能成为他对梭罗的注解。
远看像一盏灯,启人心智;近看是一团火,照亮心灵。这就是拉尔夫·瓦尔多·爱默生(1803—1882),美国散文作家、思想家、诗人。
被认为超验主义思想先驱的爱默生,其思想进步意义,在于强调人生的价值,在于走出过去的阴影。爱默生说:“生活中大多数的阴霾归咎于我们挡住了自己的阳光。”他甚至还认为:“一个人只要知道自己去哪里,一个朝着自己目标永远前进的人,全世界都会给他让路。”
对于出世入世,爱默生坚持“不要在你自身之外寻找自己”,而那种叫时间的代价是昂贵的。
直到1847年9月,梭罗生活在瓦尔登湖边两年多后,走出了瓦尔登湖,而叫自己努力地走出爱默生的影子,听从内心,想做真实的自己,他却用了一生的时间。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