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稿”有个典故,源自“初唐初四杰”之一的王勃。《新唐书·王勃传》载:“勃属文,初不精思,先磨墨数升,则酣饮,引被覆面卧,及寤,援笔成篇,不易一字,时人为勃为腹稿。”后来,人们把预先想好而没有写出的文稿称为“腹稿”。“腹稿”也叫“默稿”。
《宋史•徐积传》 载: 徐积“自少及老,日作一诗,为文率用腹稿,口授其子。 ”苏轼也有诗道:“袖手独不言,默稿已在腹。”江西诗派代表作家之一的陈师道。喜“吟榻”。陈师道登山游览得句,即归家卧一榻,以被蒙首,恶闻人声,人家称之为“吟榻”。每当此时,家人就把“猫犬皆逐出,婴儿稚子托寄邻家”,保持环境的绝对安静,不敢有什么声音影响他,只有等到他的诗文作成,才能恢复正常。
鲁迅写作也打腹稿,“静观默察,烂熟于小。然后凝神构意,一挥而就。”
汪曾祺的文章《“无事此静坐”》里的一段话,照我的理解,也是创作前的“打腹稿”---
大概有十多年了,我养成了静坐的习惯。我家有一对旧沙发,有几十年了。我每天早上泡一杯茶,点一支烟,坐在沙发里,坐一个多小时。虽是犹然独坐,然而浮想联翩。一些故人往事,一些声音,一些颜色、一些语言、一些细节,会逐渐在我眼前清晰起来,生动起来。这样连续半几个早晨,想得成熟了,就能落笔写出一些东西。我的一些小说散文,常得之于清晨静坐中。”
搞文学的会如此打腹稿,画家画画也有故事!文与可画竹时,“画竹者,必先得成竹于胸中,执笔熟视,乃见其所欲画者,急起从之,振笔直遂,以追其所见,如兔起鹘落,稍纵即逝矣。”,故有“成竹在胸”之成语。成文的《眼中之竹 胸中之竹 手中之竹----从郑板桥画竹之论中领悟的写作之道》,提到《郑板桥集》中的《题画》一文:“江馆清秋,晨起看竹,烟光日影露气,皆浮动于疏枝密叶之间。胸中勃勃遂有画意。其实胸中之竹,并不是眼中之竹也。因而磨墨展纸,落笔倏作变相,手中之竹又不是胸中之竹也。总之,意在笔先者,定则也;趣在法外者,化机也。独画云乎哉!”这段画论,“眼中之竹”“胸中之竹”“胸中之竹”,可理解为“艺术体验”“艺术构思”和“艺术表现”。“艺术构思”即打腹稿。 画画要想达到最好的“艺术表现”需打腹稿,同理,写文章必须按照构思或腹稿精心写作、修改才能写出好文章。
《简书》写作,我本可从容写作,可参加了“日更挑战”,时间、精力都极其宝贵和有限。我认为,写作其实并不神秘,勤奋读书、努力写作、读写结合,唤醒“沉睡”的历史,将生活积淀在我们脑海中的一切有用的经验、对世事的洞察理解、各种素材调动出来即可。于是,我走路、骑车、做家务,睡觉前、阅读都会回忆往昔、追忆快被遗忘的事并构思,打一打腹稿,有时甚至会重复或修正腹稿。因为有了这些,我写作的一些题目、文句、写作的素材的增删或结构框架都会从腹稿中得来。我会一直坚持打腹稿!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