右整个这过程当中,有一个基础假定,即任何事物若不是关于整体“实在”的,就不可能实际真确。
西方哲学史 ~罗素
按照黑格尔的观点,个人只有在全体中才有其性质和价值,任何个体脱离全体之后,就会失去这种实在。
比如说,当眼睛离开了身体,就失去了视觉器官的性质,也失去了为身体观察外界事物的价值。
但是令人费解的是,全体,指的是什么?
全体是整个人类吗,是全宇宙吗?黑格尔的意见,显然不是,黑格尔的全体,仅仅指的是国家。
用身体与眼睛耳朵等各器官来比作国家与个人之间的关系,显然存在很大的问题。
现代医学告诉我们,当某人的一只眼睛被移植到他人的身体中,这只眼睛依然存在其性质与价值。当中国的司马南离开中国去了美国,此人也依然存在着其性质与价值,并不因此而变成不实在的事物。
由于黑格尔把国家看作是和单个的人类一样的有机体,因此霍布斯的一切人与一切人的战争便也适用于国家与国家之间的关系。
黑格尔认为,国家之间的战争是好的,且是永恒的,这个观点用于个人对个人的态度,就是摒弃一切仲裁的自由,就是放任的无政府自由主义。
按照黑格尔的推理,既然国家地上存在的神的理念,那么国家与国家之间爆发的战争,就应该是神的理念混乱引起的。因为只有神经常否定自己的理念,战争才会在两个乃至更多的神的理念的世俗表象之间发生。
然而黑格尔最终调和了这个逻辑上的矛盾,他说,坏的国家便不是实在的,换而言之,坏的国家体现不出理性自由。
每个国家的利益就是它自己的最高法律。~黑格尔
这句话之中最值得商榷的是,什么是国家利益?对朝鲜人来说,金氏的利益就是国家利益,对于z国人而言,某某D这个团体代表着国家利益,而对于M国人,国家利益是个含糊其辞的概念,在大多数MZ国家做不到以强制和无视个人利益的前提完成政治家们的目的,相反,个人却有要求国家完成自成的利益的权力。
实在性是形而上学的,而价值是伦理学的。
个体离开全体是否会失去其实在性?当鲁滨逊独处于一个小岛,他失去的是人的社会属性而非人本身作为人的属性。人离开国家依然是人,而国家作为黑格尔口中唯一的实在,如果失去了所有人,就失去了国家的实在性。
一块空旷无人的疆土,绝不能称之为一个国。
而价值是有外部与内部之区分的,人离开国家之后,对于国家而言,此人也许不再有价值。而对人本身而言,如果人不将自身仅仅看作是完成国家任务的手段,那么人的自身本就有着丰富的内在价值。
当我们以为,自身是为了什么目的而活着的时候,人的生命就只是一种手段。
只有当我们发现,人活着,其本身便是美的,人们才会开始珍视自身内在的价值,才会不把自己当作生活的工具。
问题抽象地来讲是:我们必须把不同类的性质区别开。一件事可以具有一个不牵涉其它任何事物的性质,这种性质叫作质。也可以具有升牵涉其他事物的性质,叫作组质。
西方哲学史 ~罗素
一件事物在不同的组织全体中会有不同的组质,但这并不妨碍这事物本身的性质。
如果说事物离开全体就失去性质,那么由事物组成的全体只是事物与事物之间的关系而已。
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称为社会,社会并不因国家而存在。
人可以脱离社会存在,而国家或社会离开了人便不再存在。
黑格尔的哲学思想依然是有趣的,罗素评价道,往往越糟糕的逻辑,由它得出的结论,便越有趣。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