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漠,现在这个词好像越来越出现在人们的视线范围,没有人情味,一脸严肃,事不关己高高挂起,好像都是用来描述这个词汇的的。
人不为己天诛地灭,人人都是自私的,这是人之常情也是可以理解的。但,当过于自私,就会产生利己主义,造成人际关系的一种不和谐。这种自私也会产生冷漠,这个极其可怕的东西。
孟子有过性善论,《孟子·告子上》:“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恻隐之心,仁也;羞恶之心,义也;恭敬之心,礼也;是非之心,智也。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这四种心(也叫“四端”或“四德”. 孟子 认为,人与禽兽的差别很微小,仅仅在于人有这些“心”.如果没有这些“心”,就不能算作是人.在他看来,如果为人而不善,那不是本性的问题,而是由于舍弃了本性,没有很好地保持住它,绝不能说他本来就没有这些“善”的本性.因此,人如果有了不善的思想和行为,就应闭门思过,检查自己是否放弃了那些天赋的“心”,努力把这些“心”找回来,以恢复人的本性.这就是 孟子 所说的“求其放心”,后世称为“复性”.如果反省自己,一切都合乎天赋的道德观念,那就是最大的快乐,这就是 孟子 所说的“反身而诚,乐莫大焉”.
《孟子·公孙丑上》:“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所以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非恶其声而然也。”《孟子·尽心上》:“人之所不学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虑而知者,其良知也。孩提之童无不知爱其亲者,及其长也,无不知敬其兄也。”人性是善的,就像水往低处流一样,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 孟子 认为,人生来都有最基本的共同的天赋本性,这就是“性善”或“不忍人之心”,或者说对别人的怜悯之心、同情心.他举例说,人突然看到小孩要掉到井去,都会有惊惧和同情的心理.这种同情心,并不是为了讨好这小孩子的父母,也不是要在乡亲朋友中获得好名声,也不是讨厌小孩子的哭叫声,而完全是从人天生的本性中发出来的,这就是“不忍人之心”.

不知道现在像孟子所说的有四心的人还有多少。社会越来越发达,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却越来越远。小时候,自己觉得很是牛逼,谁谁谁都是我的好朋友,玩的非常好,不考虑那些有的没的,不考虑什么利益,就仅仅是我喜欢和你一块儿玩,就是喜欢和你待在一起的感觉,不需要考虑那么多。朋友一见面就叽叽喳喳说个不停,没有手机,就单纯聊天也能聊个通宵。而随着年龄越来越大,人与人之间的话就越来越少,也许是因为时间,也许是因为距离,也许是因为三观,冷漠就这样产生了。其实,与其说这是冷漠倒不如说是孤独。一个人与另一个人搭不上话,一个人想说另一个人未必想听,一个人想听另一个人未必想说,总是这么错过,在孤独中轮回,表现出来的却是冷漠。
冷漠是如何产生的呢?
生活中最常见的大概就是你给你的同学或者同事打了声招呼,他没有回应你。那种热脸贴冷庇股的尴尬,大概大家都遇到过。反复几次后,试问还有多少人会主动去说话呢?
熟人与熟人可能成为路人与路人,有些人他是你的生活背景,你是他的甲乙丙丁。陌生人与陌生人之间的冷漠会更为寒心。曾经的扶不扶问题,小悦悦事件,都引起了人的思考。人是怎么了,社会是怎么了?
人与人之间的冷漠,大抵是人们没有被很好的对待过。可能你满心欢喜的帮了别人,到头来你可能连句谢谢也没有,当然这是最底层的。更为过分的应该就是,别人找你帮忙,你帮了,但帮的不尽如人意,反而受到了谴责。试想一下,如果遇到这样的事,怎么还能指望当事人还一如既往的积极的去帮助别人呢?说实话,自己遇到这样的事不止一次,一次比一次'心寒,一次比一次无语。有时'主动帮别人,造成了不好的结果,自能说自己多事,还落下了各种不好,自己还得弥补。有的是别人找你帮忙帮坏了,受到各种的不是。不知道经历了这些的人还会有多少再去帮助其他人。于是,大家都选择视而不见,高高挂起,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当帮助与利益产生矛盾时,帮助让步了,冷漠便产生了。这样说,也并不是站在道德的制高点上要求谁谁谁做点好事。每个人都有每个人的想法和自由,只是别让冷漠再吞噬你的心。
有的人也说了,他那样对我我就那样对他,。其实,不要因为一个你讨厌的人而改变你自己,那不值得,也会把你变成和他一样的人。不要让这个社会的悲哀,成为你自己的悲哀。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