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看了一些“焦虑”主题的文章,发现一个调查里说少上网、多运动可以降低焦虑。
少上网,确实。
有次我跟咨询师说感觉自己不够努力,但已经排得很满、很累了,我很焦虑,很矛盾。继续探究这个感受的时候,我发现自己这种想法的信息来源,主要来自朋友圈。朋友圈有很多同行,而且咨询师们大多有“学习障碍”(或许也是一种有趣的自嘲),总是不停的参加各种培训——长则5、6年甚至更久,短则几天;各种流派都去听听。此外,还有一堆一堆的书,绝大部分是英文的,慢慢屯,慢慢啃。所以朋友圈里一半以上都是这样的信息,某个培训的感触、哪本或哪页文献的截图、某天做咨询后的感想、感叹好不容易可以休息一下等等。这好像一个个巴掌一样,“啪”看我多爱学,“啪”看我多专业,“啪”看我多···
我眼花缭乱,晕头转向。
我发现一件有意思的事,我朋友圈的咨询师们,基本上不会表露虚弱(软弱)、无力、哀伤等情绪。或许,不止咨询师们,很多人也不会。
我们可以自然而然地表露一些客观的东西,照片加上几句描述,有小欣喜、小遗憾、小不快、小生气等,大都是微微的,仿佛优雅的、矜持的、克制的。手机上的朋友圈是个舞台,你得有所装扮,会几句戏词,假亦真来真亦假,看着是生活的一幕幕,却是搬上舞台后的生活一幕幕。
很多人讲”人设”,讲“个人品牌”。都说真实的才能打动人心,但其实是“让人感觉真实的“在打动人心,有时是煽动人心。台上人的一声悲呼,线下人就掬一把泪。
写至此,我突发奇想,如果我把一半咨询师都选择不看其朋友圈,会发生什么?或许我的视野里会纳入很多其他人的家长里短喜怒哀乐,或许我会发现少了很多可看的,也或许,我就解脱了。哈哈,可能是痴人说梦,我且去一试。
这也是一种断舍离吧。
来去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