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分享第611天 2020年4月16日
近些年来,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在满足了物质需求的同时,对精神层面的需求也越来越高,随之旅游的人也越来越多。尤其是近几年,随着私家车的增多,开车旅游便成了常态。
今年,由于受疫情影响,全国人民被封闭了五十多天,各行各业停滞,旅游更是受到了限制。现在,随着国内疫情的逐渐消退,疫情虽未解除,但人们的出行已经放开,旅游的人又开始多了起来。
今天,我们也开车出去,驱车五十多里,走了以前从未走过的路,到了以前从未去过的地方。
从快速通道走了大约二十多里,在一个大路口沿一条水泥路向东进了一道川。水泥路很窄,刚能通过一辆车。道路左侧是几米深干涸的河道,右边是几十米高的石山,所走道路无任何一个可错车的地方。越往里去,左、右两侧的山间距越来越小,道路及行驶的我们仿佛被夹在山间,不过,风景倒是秀丽,空气也越来越清新。

车开得很慢,我一边开车,一边欣赏沿路风光。民房稀稀拉拉,三五成群地散落在每一个河道拐弯处。山上,稀疏的灌木零零星星但又顽强地生长在边挂石崖上。这里的村民如何种地,又是靠什么来维持生活的,我们不得而知。
一路上,老是担心迎面会有车辆驶来,那是无论如何也无法错车的。难道这里平时就鲜有车辆出入吗?越往里进,左右两侧的山间距也越小,仿佛就要并在一起。山是挺高,可周边还真没发现有什么可换钱的经济作物。
大约走了十几里地,出现一个“道路施工”的牌子,看样子,是要把道路拐弯处往靠山一边加宽。实际上顶多也不过能加宽半米,偶尔能加宽一米。再往里走,加宽的路面已经打成,水泥也已凝固,车可以行驶在上面。有了并不连续的加宽路面,我的心里似乎也敞亮了许多,同时也不再担心无法错车了。虽然仅仅是部分路面的加宽,但实际上它不光解决了错车的难题,更重要的是能改善山里人的经济。路是致富的前提,路是山里与山外经济的联通纽带。
再往里走,仿佛进了一个山门,里边豁然开朗,河道变宽,视野开阔,心也在不知不觉间开阔了起来。小桥对岸,静静地散落着几户人家。一小股清泉叮叮咚咚欢蹦乱跳地在河道里唱着歌,与高亢的鸡鸣声、清翠的鸟叫声混合在一起,奏响了一曲山间欢乐曲。
难得有空地可以停车。我们下车与村民交谈,得知这里几乎无地可种,山上野猪成群,偶有一片空地种上庄稼,将熟之际,野猪出没,一夜之间便会被全部吃光或毁完。现在,政府建有拆迁安置房,部分山民已经被集中安置,留下一些舍不得离开的老人们,在门前屋后种一点粮食和蔬菜来维持基本生活。

听说再往里进,有一景点,我们便驱车前行,继续上路。
我们一路上坡,过了大约十几分钟,又出现一开阔山涧。在一户人家门口停车,步行跨过水泥路,沿一条小路上台阶。估计台阶是村民自己用水泥石头砌成,简单而粗糙。十几个台阶上完,路也到了尽头,眼前出现了偌大一个清绿色水潭,看样子有几米深。大自然真的很神奇,它做成一个大水盆,安放在半山腰,用它来盛放从山上流下来的山泉水,给居住在这里的村民提供了生活用水。

驱车继续前行,在一宽阔地带停车,抬头望见村民说的景点“三面佛”。

拾级而上,到达顶端,一尊三面菩萨佛显现在眼前。每面菩萨面容端庄和善,微微低头像是在为百姓祈福。我们不会拜佛,但我从心里敬重菩萨,我也相信菩萨一定会保佑我们的一切愿望都会顺利实现。

再往里走,已是路的尽头。近正午,太阳已到头顶,天开始热了起来,我们也该打道回府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