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喜欢思考,但我不擅长思考。
因为每次思考,我总会情不自禁地把自己抬到上帝的位子。
一
“啧,又反转了。”
现在的新闻,隔三差五地反转,先不说媒体公信力的消失,权威性的减淡,对于网友来说,吃瓜也变得难捱。
现在啊,连看新闻都得等个两三天再发表言论。
信息大爆炸的时代,我们能够轻易地获取信息。
手机的拍照录像和上网功能,让每个人都成为了这个时代的“新闻挖掘者”。
记得有些人,甚至连自己发生了车祸都要先自拍一下发朋友圈才让救援人员救自己。
魔怔!
世界变快了。
太多的新闻来源,太低的发布门槛,让信息在“快”的同时,变得良莠不齐。
每当看见一则新闻,许多人就觉得自己已经知道了事情的来龙去脉,迫不及待地站在上帝视角指指点点。
甚至连一些官方媒体,也常常未知全貌就贸然发声,过后如果被“全貌”打脸,再灰溜溜地删除,假装无事发生。
反正,网友们过几天就忘记了。
二
我也曾当过“上帝”。
毕竟,每一个写手都是一个“上帝”。
在自己的故事里,我们为所欲为,为每一个人物设计ta的一生,一个王朝的倾覆,一个家族的沉浮,数十年的光阴在笔尖也不过寥寥几行。
早在故事的开头,我就已知道了结尾。
但当一个“看新闻时候的上帝”,却不一样。
在我的故事里,我明明白白地知道,在这个世界,我是创世神。
而看新闻时,我很容易忘记,我是个旁观者,而不是“上帝”。
旁观者和上帝两种视角很相似,又很不相似。
两者都跳出了“当事人”的身份,不会被“只缘身在此山中”所束缚,但两者还是有不同的。
最显著的区分就是,上帝不在人世间,而旁观者在。
从上帝视角看人世间,我可以完完全全地了解事情的全貌,而作为一个旁观者,我能看见的不过是冰山一角。
因此,旁观者可能只是管中窥豹,而上帝,却可以明明白白地看清豹子的模样,甚至知道它一生的故事。
三
作为一个读者,我也很容易陷在“上帝”的身份。
不是“创世”的上帝,更像是去别的“上帝”家串门那样。
我了解整个世界,却无法做出改变,除了思考和学习,我什么也做不了。
当书中的人物因为误会而吵架,当看着他们为一个失败的结果而做出努力,那种悲悯的心情,大概就是神看世人的感觉吧。
就好比,在读《小妇人》时,当读到乔拒绝了劳里时,熟知他们的性格的我只是感慨乔的清醒与理智,当读到乔终于发现自己已经爱上了劳里,准备回到家乡跟劳里说清楚时,我却知道此时的劳里已经爱上她的妹妹,艾米。
此时的心情已经不是第一次读到时的那种愤怒和不解,而是一种,说不出的感觉,为她悲伤,却又没有那么强烈,为她惋惜,却又知道这是无法改变的情节,仿佛一瞬间感受到她的无助和迷茫,又立刻被她圆满的结局所治愈。
这种时候,我总想起一个词,悲悯众生。
四
思考。
我一直在学习,如何思考。
总觉得自己可以想得很深,但想不透。
就好比人类知道黑洞的存在,却始终无法参透,知道宇宙的存在,却始终无法解释。
大概是我能力不足,智商不够,积累不多吧。
曾经我喜欢思考脚下的土地,坐在树下,可以想一天,想一棵小草的成长,一片树叶的一生,一个蚂蚁帝国的兴衰。
后来,我喜欢思考人类,人性的险恶,人心的缥缈,把自己摘离现实,在各种书籍中寻找人的真实面孔,观察生活中遇到的人和事,尝试分析人类到底是一种怎样的生物。
现在,我喜欢思考社会,就业率对社会的影响,舆论影响对社会安全的影响,政治动态对经济和生活的影响,一项新的科技对时代的影响。
都是一些跟我的生活毫无关系的事情。
但我总是忍不住地思考,并且总是站在上帝的视角。
五
思考不是什么坏事。
但要养成一个好的思考习惯有点难。
也许只是对我来说有点难。
我习惯于用上帝视角思考,思考一些大而空的事情,也许我该回归到现实生活,站在自己的角度来思考。
我不想再做一个全知全能的上帝了,我想“入世”,做个凡人。
想一想自己的生活,想一想小而真实的事情。
比如,明天吃什么?
比如,明天穿什么?
偶尔客串一把上帝就行了,更多的时候,做个凡人,读一读人间烟火。
别老觉得自己是个上帝,没用!
源自:暖阁闲叙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