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题研讨:
新学期开学之后,班里小A同学(男生)状况频出,表现为迟到、上课睡觉、不写作业、影响周围同学等,与班级要求、氛围格格不入,据小A父母反映,在家小A顶撞父母,从不做家务,经常玩手机到深夜……你所带的班里有这样“特别”的学生吗?如果遇到这样的孩子,怎样与他交流,怎样对他进行教育引导?
【点评专栏】
首先感谢红蕾老师提出的话题,让我们看到了一个“状况频出”学生的各种问题。这是一个真实的案例,小A是初三的学生,新学期开学不久就成为了班级里“特别”令人头疼的学生。
对于小A呈现出来的问题,伙伴们的研讨内容主要侧重两个方面,艳芳、董沛、珊珊研讨的重点在于沟通,红蕾、俊锋研讨的侧重点在于接纳,这两点我都很赞同。
根据我的了解,处于这个年龄段的学生,心理容易有闭锁型的特征,虽然他们内心世界非常丰富,但是并不愿意轻易与人交流,我推测小A的家庭氛围和与父母沟通的方式出现了问题,所以与小A谈话是缓和矛盾的一个重要办法。想要走进小A内心,需要协调各方面的教育力量。
董沛老师说,不仅中学生有这样的情况,小学生也有类似的问题,这些问题令老师和家长手足无措。在我们的教育教学中,难免会遇到一些“特别”的孩子,他们在学习、生活、行为等方面与其他孩子存在一定的差异。这类孩子往往需要我们更多的关注、理解和支持。针对班里这类“特别”的学生,我们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首先,运用共情,了解学生状况。对于这类学生,我们需要用共情的办法,深入了解他们的家庭背景、性格特点、兴趣爱好等方面。同时,也要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是否存在心理问题,是否需要寻求专业心理辅导等。
其次,进行家访,双向奔赴。我会带着了解到的情况,到小A家中,听小A的父母讲述小A成长中的故事,对于故事中温馨的画面,我会表示非常赞许,用真心唤醒小A父母和小A内心的温暖与和谐,这样既能树立家长的信心,又能培养孩子的责任心,实现双向奔赴。
第三,尊重学生个性,因材施教。就像珊珊老师说的,每个孩子都是不同的树叶,都是独一无二的个体,他们的个性、兴趣和能力存在差异。我们要尊重每个学生的个性,给予他们足够的爱和关注。对于这类“特别”的学生,我们更应该尊重他们的特点,不给他们贴标签,不把他们的“特别”行为视为问题,要试着去理解他们的需求。
第四,创新班会,活动育人。一个良好的班级氛围对于学生的成长具有重要意义,我们要为学生营造积极向上的班风,重视集体育人的效果。比如举办一次“夸夸同学的闪光点”为主题的班会,让全班同学讲出邻桌或者前后桌同学的优点,初中生最在意的是在同学眼中的形象,可以多帮小A找一些闪光点,用集体的舆论驱动小A做出改变,引导小A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最后,构建家校共同体,协同育人。家庭教育对于孩子的成长具有深远的影响,对于小A这样的学生,我们需要加强与家长的沟通,指导他们正确的教育方法。同时,可以邀请家长参加学校的活动,让他们更好地了解学校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实现协同育人。
班主任是班级工作的管理者,更是学生成长路上的心灵导师,关于班级建设和学生转化问题,不会一蹴而就,面对这类“特别”的学生,我们需要持续跟踪,用心观察,随时调整教育策略,用学生乐于接受的方式解决问题,让学生的成长之路洒满阳光!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