判断一个理论是否科学的其中一条就是看其使适用范围。范围内可证实,范围外可证伪。
前些年来,关于高手的知识论常常伴有"本质"的论调,以为抓住了问题的关键就解决了很多事,对一件事刨根问底,堆积各种科学原理是常有的写作手法,似乎不这样做不足以显示出高手深度思考的风格。同样地,如果一件事说不出一个所以然的,似乎你这人就不怎么靠谱。但依然是那个毛病,一旦过了度,就可能出大问题。
像这种爱刨根问底喜欢高深的人来说大概是看不起浅尝辄止用啥学啥的一类人的,他们一般会觉得后者太功利,但令人气愤的是,后者是群体做事起来的确看上去又快又好,这是前者无法驳倒也无法接受的。因为后者做出来实际效果,看得见摸的着,前者呢,你说你深度思考了,通晓原理了,要么是做不出东西,要么是做的没人快没人好。前者做的事,实际上是无法测评的事儿。这里其中隐含了一个毛病,后者的功利在前者看来似乎是一个贬义词,殊不知所谓追求本质和原理实际上也是基于变得牛逼的动机。你别说大科学家们不为钱权,孜孜不倦,单是为了好奇心,满足自己的兴趣,仍然算在功利之列。功利只是个词,带上了人的主观偏见就伴随上了褒义贬义反过来强化自己的偏见,增加内心的矛盾和群体之间的冲突。
爱问本质原理的有什么好处呢?
第一,能理清思路。问题多而繁杂,怎么样都解决不了的时候,就要想想深层次的因素,问问自己大方向有没有错,大方向错了,怎么做都是白搭。
根据毛主席的思想叫分清主次矛盾 ,抓住主要矛盾,其它的问题就迎刃而解了。盛行的二八定律来解释,则更加通俗易懂了
第二,能加强接受新事物的能力。一个晦涩难懂的科学理论,别人给你打个生活中的例子你就马上懂了。这个例子就是你理解的原理和基础。地基没有,建两层楼就塌了,还谈什么高楼大厦。当自己的某项能力裹足不前的时候,就该反思地基是否打的牢固了。
那什么是适度追问的度呢?
你明明短时间内能学会某样东西,你就没必要重头学起,除非你的问题就是要弄清原理。
一时间接受的信息众说纷纭,不知如何判断吸收的时候,你就要参考一下基础的行事原则,也就是原理,底线,本质。例如哲学是指导具体科学的学科,其它具体科学反过来丰富哲学。我们大陆的官方意识形态是马克思主义哲学,里面单是实践出真知的思想就可以帮助我们辨别大多纷扰。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