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相伴的日子,连拂面而来炎热的风都是甜的。
暑假正式开启序幕,桌子堆砌的书籍似乎微笑向我招手,赶紧翻看我,我的故事很好看。今年买的书很多,看的速度比平时也快了,随心所欲的阅读很自由,但心里总觉得少了点什么。
一本书读完,如果可以用简单文字记录当时阅读的感受,或许是一种美好的回忆。
七月开始,我一共阅读了5本书。这些书涉及文学和人物传记,读完不禁想起杨绛先生说的话:“我觉得读书好比串门儿——‘隐身’的串门儿。要参见钦佩的老师或拜谒有名的学者,不必事前打招呼求见,也不怕搅扰主人。翻开书面闯进大门,翻过几页就升堂入室;而且可以经常去,时刻去,如果不得要领,还可以不辞而别,或者另找高明,和他对质……”
1.《德国婆婆中国妈》 作者: 叶莹 南方日报出版社
听说书名,来源一次饭桌上,表姐聊起三舅舅女儿写了一本书,在广州书香节开过讲座。我连忙追问作者名字,叶莹。熟悉的名字,让我不得不怀疑《会刻猫头鹰的男孩》的作者是同一个人。拿起手机一搜,果然是她。
我冒昧加了她的微信,鲜少聊天,倒是喜欢看她朋友圈动态。树贴画、工笔画、两个孩子日常生活的趣事、一家人度假后的风土人情……有一次,她发了一条儿童文学短篇小说《天桂》出版在《红围脖》作品集里,二话不说,马上下单,这是我第一次买她的书阅读。
今年二月,她又出版第二本儿童文学小说《爱捡树叶的女孩》,我又买来阅读。书中围绕三个女孩爱捡树叶的爱好,描写了不同时代女孩童年境遇的差异,同时代城乡生活的差异,不同时代乡村面貌的差异,跨时空背景下中西方文化的差异……
我看了她最近出的书,就差《德国婆婆中国妈》了。耐不住书虫痒痒,我在孔夫子旧书网买了一本二手书籍,打开封面居然有作者亲笔签名,心想自己赚了。
书很厚,一共352页,主要讲述了鑫去德国留学,认识了现在的丈夫爱德华,成了一名德国媳妇。和德国婆婆相处中,鑫感受到一种理性的爱和善,与母亲感性的爱形成对比。理性和感性相交,让鑫慢慢走近德国生活,成为两个孩子的母亲,对母亲对女儿远嫁他国那份“自私”的爱有了更理智的认识。
印象深刻是鑫刚毕业不久,结婚生子。粤子出生后,远在中国的母亲要来德国看望鑫。因为签证手续繁杂,父母来德国一波三折,鑫恼怒德国繁文缛节的手续,心中的不满像开闸的洪水向家人直接咆哮。丈夫和婆婆的宽容让她发泄出来。读到《初为人母》章节,我感受到结婚后的生活需要双方共同的包容或理解,柴米油盐姜醋茶的日子不至于鸡飞狗跳。
书中还呈现很多德国风土文化的描述。我喜欢鑫一家经常去度假,短暂的旅游可以让人得到放松。走在乡间小路上,一朵花,一只小鸟的歌唱,微风的吹拂,让人心旷神怡。
喜欢鑫婆婆常说的一句话:世上有比这更糟糕的事呢。
不要这么不快乐!
2.《杨绛传》 作者:罗银胜 天地出版社
去年读完杨绛先生《我们仨》,我记住了这个从容优雅的精神贵族。今年6月1日,我购买了《杨绛传》,送给自己,作为大龄儿童的礼物。
《杨绛传》是罗银胜阅览了大量杨绛先生口述的一手资料后,以温暖的笔触叙写了她的百年人生,主要包括她童年的成长、家庭的变迁、求学历程、文学创作,以及她同钱钟书半个多世纪相濡以沫的爱情,尽显其博学、睿智、宽容、淡定、坚强的才女贤妻风范。
6月,我读了一百多页便搁浅了。每每看到案头这本书,封面百岁老人平静也看着我,似乎问我:“怎么不读我的故事了呢?”从容深邃的眼神,让我不由得拿起它读,不到三秒,又放下。
暑假第二本书,我再次打开了它。
整本书有444页,读后的感受有以下几方面:
1.杨绛和钱钟书相濡以沫的爱情,让我心生羡慕之情。他们喜欢看书,闲下来的日子拿起一本书阅读。
2.杨绛先生的低调,默默做自己的事情。丈夫和女儿先后离世,她关起门整理钱钟书留下从未面世的读书笔记。她坚定地相信,钱钟书的笔记公之于众是最妥善的保存,她说:“但愿我这办法,‘死者如生,生者无愧’。”
3.面对翻译外国文学作品,杨绛先生严谨,遵循原著的意思工作。《唐吉可德》是她译著中最有代表性的作品。翻译前,杨先生没有学过西班牙语,她先自学起来。为了翻译文本贴合原著,她准备了权威的西班牙语字典,遇到难理解的词语,反复翻阅,斟酌,确定。作为学者,杨绛先生的耐心、严谨的态度值得我们去学习。
4.文中关于读书的好处,我喜欢杨绛先生这段话:
她说:“我觉得读书好比串门儿——‘隐身’的串门儿。要参见钦佩的老师或拜谒有名的学者,不必事前打招呼求见,也不怕搅扰主人。翻开书面闯进大门,翻过几页就升堂入室;而且可以经常去,时刻去,如果不得要领,还可以不辞而别,或者另找高明,和他对质。不问我们要拜见的主人住在国内国外,不问他属于现代古代,不问他什么专业,不问他讲正经大道理或聊天说笑,却可以挨近前去听个足够。我们可以恭恭敬敬旁听孔门弟子追述夫子遗言,也不妨淘气地笑问'言必称亦曰仁义而已矣的孟夫子’,他如果生在我们同一个时代,会不会是一位马列主义老先生呀?我们可以在苏格拉底临刑前守在他身边,听他和一位朋友谈话,也可以对斯多葛派伊匹克悌忒斯的《金玉良言》思考怀疑。我们可以倾听前朝列代的遗闻轶事,也可以领教当代最奥妙的创新理论或有意惊人的故作高论。反正话不投机或言不入耳,不妨抽身退场,甚至砰一下推上大门--就是说,啪地合上书面——谁也不会嗔怪。”杨绛非常珍视如此读书的自由,她还感叹道:“壶台悬挂的一把壶里,别有天地日月,每一本书——不论小说、戏剧、传记、游记、日记,以及散文诗词——都别有天地,别有日月星辰,而且还有生存其间的人物。我们很不必巴巴地赶赴某地,花钱买门票去看些仿造的赝品或'栩栩如生’的替身,只要翻开一页书,走人真境,遇见真人,就可以亲亲切切地观赏一番。……尽管古人把书说成'浩如烟海’,书的世界却真的'天涯若比邻’,这话绝不是唯心的比拟。世界再大也没有阻隔。佛说'三千大千世界’,可算大极了。书的境地呢,'现在界’还加上'过去界’,也带上'未来界’,实在是包罗万象,贯通三界。而我们却可以足不出户,在这里随意阅历,随时拜师求教。谁说读书人目光短浅,不通人情,不关心世事呢!这里可得到丰富的经历,可以识各时各地、多种多样的人。经常在书里'串门儿’,至少也可以脱去几分愚昧,多长几个心眼儿吧?”"杨绛读书时的惬意,无疑也是众多读书人心向往之的精神世界。
3.《安琪拉的灰烬》 作者:【美】弗兰克.迈考特 【译】路文彬 南海出版
一个在爱尔兰贫民窟长大的男孩,13岁辍学,19岁只身前往美国。过了40多年,他回望自己艰涩的童年生活,写下了自传体小说——《安琪拉的灰烬》。
那个面对苦难的男孩,沉郁、克制、从未泯灭对生活的希望,他叫弗兰克.迈克特。
安琪拉是作者母亲的名字,她嫁给了一位只知道嗜酒的爱尔兰丈夫,他会给孩子讲库林的故事,叮嘱他们要好好读书。作者有好几个兄弟姐妹,其中一个妹妹和双胞胎弟弟因病医治无效,离开了他们。
二战期间,丈夫和其他人一起远去参军,不但不寄钱回家,最后杳无音讯失踪了。妈妈安琪拉带着他们兄弟几人寄居他人篱下,克服困难,抚养长大。
读完全书,我想是什么力量驱使弗兰克.迈克特离开爱尔兰,重返美国?离不开这些人的影响。
坚韧的母爱
妈妈安琪拉像天使一样,守护着这个风雨摇摆的穷苦家庭。
丈夫嗜酒如命,钱几乎花光才回家。第一次,安琪拉带着饥饿孩子去酒馆寻找丈夫,无功而返。回到意大利人的杂货店赊点食物给孩子吃。
弗兰克看着妈妈抽烟、倘着眼泪的样子,想告诉她,很快就会长成大人,会到那个有一扇大门工作,每个星期五的晚上,我都把鸡蛋、吐司和果酱的钱带回家。
妹妹和弟弟的去世,再一次打击这个苦命的女人。面对命运的残酷,她选择坚强,隐忍。带着孩子捡煤、讨施舍,希望孩子们上学读书。
她的坚韧独立的品格不断影响弗兰克,使他比同龄人更能勇敢地面对生活,乐观善良地对待周围的人与物。
纵使天使的翅膀伤痕累累,她仍然熠出点点光芒,照耀着她的孩子们成长。
会讲故事的父亲
小时候,父亲马拉奇把弗兰克抱到腿上讲库胡林的故事。经历了小妹妹玛格丽特和双胞胎弟弟离世后,妈妈又生了一个弟弟迈克尔。爸爸说,他是在通往楼上意大利的第七级楼梯发现迈克尔的。以后,弗兰克遇到困难经常祈祷第七级天使,形成一个信仰。却不知是父亲的善意谎言。
马拉奇对孩子有温情 的一面,对于家庭却是懒惰无能,一无所长,是个不可救药的酒鬼!儿子尤金出殡的那天,他还在喝!当弗兰克在酒吧里找到他时,他的黑啤酒竟放在尤金的白色小棺材上。
尽管如此,弗兰克仍然选择他做自己的父亲。
读书,改变思想
弗兰克童年是不幸的,同时也是幸运的。童年成长路上,遇到一群向着光亮那方的人儿。
派翠西亚,在弗兰克得了伤害住院时,是派翠西亚给他念诗读书,为弗兰克开启一扇通往知识的窗户。
汉农先生,弗兰克和汉农先生一起送煤时,他告诉弗兰克应该去上学,不要像他那样拖着两条烂腿,没完没了地出体力,要离开利默里克和爱尔兰,可以去美国……
他说:世界是广阔的,你可以进行一番伟大的冒险。
还有那蒂莫尼先生和那个给了他上了一堂深刻的职业规划课思维帕姨父等等。他们虽不是弗兰克的老师,但他们引领着弗兰克去读书,去开阔眼界,去闯世界。弗兰克爱阅读,敢于去追梦,离不开他们积极影响。
苦难充溢着童年
因为饥饿,弗兰克去偷商店的食物给弟弟们吃;得了伤寒病,弗兰克差点失去生命;为了赚取去美国的路费,弗兰克冒着道德上的谴责送色情报纸……
生存是一个沉重的挑战,为了活着,弗兰克尽全力去努力。
4.《再见了,可鲁》 文【日】秋元良平 南海出版公司
这是介绍一只导盲犬可鲁一生的故事。书中结合摄影图片,从可鲁的诞生、寄养生活、导盲犬训练、导盲犬生活、新的工作等过程融入文字记录,读起来眼泪充溢着眼眶。
米兰.昆德拉说:“狗是我们与天堂的联结。它们不懂何为邪恶、嫉妒、不满。在美丽的黄昏,和狗儿并肩坐在河边,有如重回伊甸园。即使什么事也不做也不觉得无聊——因为幸福平和。”
单纯、信任、爱与关怀,可鲁带给我们的就是这种最深切的感动。
5.《人生》 作者 路遥 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
在教育行走活动中,我在公益书吧领取了《人生》。最近播放着电视剧,简单浏览了剧情,看完书后才觉得原著和电视剧有很大的出入。
封面开头写着“人生的道路虽然漫长,但紧要处常常只有几步。”刘巧珍和高加林的爱情是文中悲剧,同时也反映出当时年轻一代的志向选择。
刘巧珍,虽然没有上过学,但性格善良,果断,专一。对高加林的爱,她是用整个生命来拥护高加林,即使他为了城里的生活,抛弃了巧珍。她嫁给马栓后,对加林只有关心,所谓的“恨”,归结为命运的选择。
高加林,面对教师岗位被三星父亲利用关系顶替上,他没有马上放下身上的清高。家徒四壁,贫困的家庭现实,他只好下地为农。意外收获巧珍的表白,那段时光是他人生中最快乐的日子。当现实给他一个实现愿望的机会,欲望和能力一起出发。当记者,他充分发挥自己的写作撰稿能力,受到领导的认可。重新和黄亚萍确定恋爱关系,好像让他面对理想的生活更进一步。为了继续在城市工作,他选择抛弃没有读过书的巧珍。
最后,他又回到村里。村民没有嘲笑奚落他,每一句话都在安慰他受挫的心。
读完后,我唏嘘人生变化莫测,守着初心不变,最考验人对自己是否有清晰的认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