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庸》开篇第一句:“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阐述了完整的世界观,而且逻辑自洽,好像在说“因为蓝,所以蓝”一样,让人难以驳斥,只能选择接受,或不接受。
简单概括,这句话回答了:1,人是怎么来的;2,所以该如何过这一辈子;3,以及不知道该怎么做的时候,要干点啥。2和3是1的衍生内容,最根本的问题是:生命从何而来?
如果一个人愿意思考,他早晚要想到生死命题,究竟从何而来?一旦他做出回答,自己的生命就变成了射线,有趋向性,也有价值尺度可以衡量判断。(至于能不能把自己从射线变成线段呢?句点画的好不好,看个人能力&运气了。)
如果说生死问题在思维地图中位于海拔八千米高度这个区域中,在儒家之外,还有很多种回答生死的答案同在八千米区域中活跃,也有其他同类高度的问题和更高难度的问题。你的思维能爬到多高呢?你能在一定的高度上看到多少风景呢?你能在这个区域中生存么,留下自己的印记?还是来看一眼就得赶紧下山,否则喘不过气呢?
我想这就是欧文亚龙所说的:每个人必须选择自己能够承受多少真理。
“在世间自有山比此山更高”,我知道还有更高的山,日后若有可能,我会继续攀登。
我曾去过八千米那么高,遍览群山何其壮阔,这辈子会一再回到那里,和不同的小伙伴一起。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