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一直认为看励志书籍是有效的,是因为透过这些书籍,可以把注意力放在正确的地方,而这些注意力决定了后续的成就,如果看完这些书却没有改变注意力,那就会觉得看书没有用了。
但是看了成功人士的书籍,是否就一定可以成功呢?
许多成功人士会谈到他们过去的成功的经验和方法、经营企业的关键问题等等,很多人的书架上一定放满了介绍马云、巴菲特、稻盛和夫、松下幸之助等成功人士的故事和方法,书中似乎也提供了一些他们的方法和价值观。
就像有句话说的,我看了很多书,但是依然过不好我的一生。
很多时候你如果按照书上的观念去做,却不见得能够得到相同的成功,那么背后到底是发生了什么问题?
其实看书应该抱着怀疑的态度,书里面学到成功人士的方法,常常被过度包装和简化,对于学习成功人士的方法,我们最常想的是:“他是做对某一件事才能成功!”
乍一看,好像只要学会那“一件事”,就可以把成功复制了?
我们常常喜欢走思考捷径:把成功过度简化
人是一种很懒惰的动物,我们的思考常常喜欢走捷径,因为这样比较节省能量。
最常听到的例子是:把别人有钱的原因,归功于他有个有钱的老爸。
还有一些例子,比如说:
他的企业经营成功是来自于他非常有耐心;
他的产品大卖是因为他从小就很有天赋;
他得到金牌是因为他用比别人更多的时间锻炼。
但是你如果冷静想想就会知道根本不可能,因为世界上掌握这“一件事”的人有非常多,那为什么没有那么多人有类似的高成就?
在《异类》这本书也提到,成功的背后除了努力和天分,有一个更重要的关键因素就是“环境”。
如果比尔盖茨和马云不是生活在那个年代,不是刚好有合适的环境,就算给他们相同的机会,他们也不见得有办法把握。
学习成功人士的观念和方法时,一定要加上当时背景和历史条件。
就以“股神”巴菲特的投资方法为例:
很多人刚开始学习投资时,看的第一本书就是巴菲特的投资方法,可能刚开始一开始看不懂财报,就尽量挑一些简单的财报来看,于是看到的观点和想法,就会非常片面和简化。
举两个例子:
1、巴菲特从26岁开始全职投资,靠着年化回报率20%的复利致富;
2、他认为价值投资的关键在于,买进的股价远低于真实价值。
第一点乍看之下很令人振奋,让很多人想像他从年轻时候就是开始做全职投资,第二点被当成价值投资的诀窍,因此去研究很多评估价值的指标,想找出被市场低估的公司。
后来随着看到资料增多,发现很多事情没有表面那么简单。
如果加入人物的背景和历史条件,我们就会发现解读的结果完全不一样。
1、巴菲特从26岁开始全职投资,靠着年化回报率20%的复利致富?
很多人想学习巴菲特的投资方法,但是很遗憾几乎再也没有出现第二个巴菲特出现。
很大的原因就是巴菲特个人条件与现在大多数人是不同,而且当时市场环境也不太一样。
真相:他在26岁的时候早就5年从业经验,而且不是动用自己的资金
巴菲特的第一笔资金是从26岁靠募资而来,大约为10万美金,当时时间是1956年,以通货膨胀来估算他的资金相当于今天的88万美金(用1956年和现在的美国消费者物价指数换算的)。
之所以募资成功,也是因为他曾经在格雷厄姆-纽曼公司任职,早在这个年纪就已经有超过5年的从业经验,在那个年代和现在不一样,20岁出头,只要有能力就能担任要职是件很正常的事情,不但如此,巴菲特最早的投资是从13岁时开始的。
巴菲特另一个特点在于,他早年时期管理费是分文不取,只要获利超过标准普尔500指数的基准下才收取绩效奖金,可以看出他对自己的业绩的绝对自信。
那个时候一般的资金管理费会收取每年2%的管理费,10%-20%不等的绩效奖金,比如管理2000万美金的话,2%的管理费只有40万,扣除一些必要的费用后是只能支付一般人零星的生活费。
2、他认为价值投资的关键在于,买进的股价远低于真实价值?
按照巴菲特的逻辑操作,就能获得类似的回报率吗?
事实上即使对巴菲特研究很深入且每天有很多时间做研究的基金经理们,他们都没有做到。大多数的一般投资人也几乎没有人办到,背后原因也同样简单:现代的咨询落差已经缩小到很多,而且大多数人只能在二级市场上买卖股票、对企业没有控制权。
真相:当年的投资市场信息落差巨大,而且巴菲特许多交易并非在二级市场进行
价值投资所谓的发现真实价值,其实就是在寻找尚未被发现的落差,早年的巴菲特所买进的股票,几乎都是未上市股票。
在巴菲特所在的1950-1960年代,这个时期没有电脑,没有网络,报价都是靠营业员或者收音机,要查资料只能靠交易所发行纸质资料上提供的财报,美国公司很多,会去阅读这些非主流资料的人实际上少之又少,在今天数据的透明度远高于60年前,人人有电脑,资料都公开在网络上的情况下,想要获得巨大的信息落差优势,难度当然要比以前高很多。
当然即使到今天,大多数人仍是不太善于在网络上查资料,但是要比以前好很多了。
另外一点,巴菲特的收购往往不是在公开二级市场进行,而是直接找大股东交易,这样一来就有谈条件的空间,比如说他提出不干涉经营的条件,便可以换取较为便宜的价格。
除此之外,他买的股票其实很多时候就是收购,对整个经营管理团队的决策是有很大影响力,也是与大多数在公开二级市场购买股票的人不同的方法。
因此学习巴菲特的投资方法以后,如果只是使用一些ROE或PB等判断指标,找到投资标的往往会发现“天啊,怎么几乎找不到超棒的投资标的呢?”
回头看看当时的背景条件以及执行细节,就会发现事情往往不是想象的那样。
上面的这些解读的一些例子,我想表达是:
成功人士的方法当然值得学习,但是不能只看表面,需要考虑当时人的背景和环境因素,才有机会将他们的优点学习过来。
比如说:很多人一定听过这样的话:“认真念书,才能找到好工作赚大钱。”
听起来也没有什么不对,但是放到今天,许多年轻人辛苦念到名校,毕业的薪水也不一定就很高。原因很简单,30年前的大学生人数没有今天的大学生人数多,那个时候大学毕业生是非常稀缺的,所以一个好的学历优势当然非常的大。
时空背景换到今天,今天大学毕业上满地都是的情况下,长辈们的经验是否还合适呢?
很可能只是刚刚提出这些建议的长辈们,身边有很多人当年学历高,后来有高收入的案例而已吧。
听到建议和方法时,该如何去判断,就要考验思考能力了。
格局商学院 王沿钦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