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语文课堂,让“读”字落地

语文课堂,让“读”字落地

作者: 守望者_accb | 来源:发表于2018-06-13 23:46 被阅读0次

       

    语文课堂,让“读”字落地

    古人有云“书读百遍,其义自现”,“熟读唐诗三百遍,不会作诗也会吟”……

            “读”是最传统,也是基本的学习方法。语文课在读、写、听、说四项实践中,“读”是基础,因为学生只有在“读”中才能更好的积累语料,形成语感,悟得语言规律,发展语言能力,同时又接受文本语言所蕴含的思想、情感、情趣、价值观的熏陶感染,“读”在语文课堂的作用其实大家“心知肚明”。

            然而,在实际课堂教学中,“读”多成了课堂一个点缀。尤其朗读体验,这个培养语感,体会文本思想感情的重要途径,长期被忽略。“以读为主”的教学也大多体现在一些公开课,示范课当中。真正在平时常态课上注重“读”的人并不多,“琅琅书声”的语文课堂,好像离我们渐行渐远,语文课“失声”,令人悲哀。

            课堂上,“读”貌似人人都做,实际悬在空中,并没有落到实处,真正发挥他的作用。学生根本没有读进去,何谈读出来。对文本的理解多是靠我们讲出来的,而非学生自己读出来的。学生印象往往并不深刻,长此以往,学生的文字感悟能力得不到提升,语言表达能力也受到了一定制约。

            据长期观察,语文课堂阅读实际主要存在“三不足”:时间不足,方法不足,熏陶不足。 语文人应如何有效解决这三个问题,让“读”字真正在语文课堂落地呢?

            首先,老师需舍得给学生时间。教学中很多老师都觉得“读”太浪费时间,因担心时间不够用,无法完成课堂教学任务,常让这个“读”,走走过程,“应应景”,冠以“请大家迅速浏览课文”,或“速度课文”之名,一语带过,时间也给的很少,没等读完就会匆匆打断他们,学生也只能敷衍老师,草草读读,勉强算“熟”,取而代之的多是教师的“精彩”讲解,或各种活动。看似一节课老师讲的酣畅淋漓,实则绝大部分学生并没有真正与文本对话,对文字感知理解“架空”,思考空间受到限制。我们不防将语文课堂的脚步放慢一点,“放放手”,舍掉一点自己“长篇大论”的时间,让学生充分的去读,可能今天读的慢,出来的东西少,明天就有会有进步。“一千个读者就会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有时候学生会给我们惊喜和意外,他们的发现甚至是教参上没有的,每当出现时,一定要尊重他们的理解,鼓励孩子继续。

              其次,老师要懂得给学生给方法。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语文教师能引导学生俾善于读书,则其功至伟。”以“其功至伟”四字评价教师引导学生读书之功,可谓震耳发聩!有效的朗读才是感知课文的必要手段,也是激发学生情感,更好地体会文本内涵的措施。

              时常会听到抱怨:“班上没有一个能读的!”,不妨自问,是不是我们没有给过指导?有时候孩子没少读,然而收获甚微,是不是我们没有给过方法,造成无效阅读?

            慢慢来,耐心的指导他们一些朗读方法,比如:停顿、语气、语调、感情甚至技巧等等,让他们先学会读;在读的过程中养成勾画圈点的习惯,及时将自己的感悟理解批注出来;适时抛一些问题给学生,让他们思考着阅读,同时鼓励孩子对文本质疑,有问题意识;那些耗时的长篇,可不可以引导学生精读,就精彩片段反复品读;从文体出发,针对不同体裁知道抓哪些要素去读……方法总是有的,久而久之,这些方法就会成为习惯,这些习惯也就会有更大的外延——课内到课外,那时我们就是真正的“授人以渔”了。

            最后,老师要乐于与学生共读。身教胜于言传,老师的示范就是最好的熏陶。读书需要陪伴,与学生共读,其乐融融。要学鲁迅儿时的老师——寿镜吾老先生那样,先把自己“读醉”,与学生共享语言文字的美好。 正如肖培东老师所说:“以读促思,以读助悟,我想来想去,还是读书最好。”

            虽然在实际教学中,各种问题和困惑依旧层出不穷,但我相信,只要肯尝试,语文课堂带着孩子一起读书,就能让“读”字落地,就能真正还我语文课堂“琅琅书声”!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语文课堂,让“读”字落地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ekfde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