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史蒂夫•比达尔夫,澳大利亚著名家庭问题专家,育儿类畅销书作家。他的作品《养育男孩》、《男人的故事》、《快乐童年的秘密》、《爱的创造》非常畅销,这本书有个姊妹篇叫《养育女孩》。
因为作者是澳洲人,因而讨论的背景也是西方文化和教育,比如,作者建议男孩要比女孩晚一年上学,学校的学生人数不能超过600人,而这在中国是完全不可能的。我们推荐本书的一个重要原因是作者引用了大量的医学、心理学研究成果,讨论的问题也足够尖锐,包括性激素、性教育、同性恋等问题,而这是我们中国人往往不愿意公开讨论的问题,正好大家可以看看国外专家们的观点。
作者将男孩成长过程分为三个显著的阶段,讨论了睾丸激素对男孩心理状态的影响,分享了他们对男孩大脑结构的新发现,揭示了父亲和母亲在男孩成长中的作用并提供了相应的建议,分析运动对男孩的意义以及不利的影响,提出了对男孩性教育的有益做法。当然,这本书的核心是帮助父母如何让男孩健康地成为一个男人,你从中可以学习到很多的做法。
这本书的结构化程度其实不高,而且存在一些对男孩问题的夸大,也许它描述的问题在您的孩子身上并不存在,但提供的警示却足够值得借鉴。
导语:这就是男孩
我们经常说,女孩比男孩乖巧可爱,女孩比男孩要更省心。看看幼儿园吧,女孩们聚在一起讨论问题,过家家,画画。男孩们却更喜欢在一起疯跑、打闹。长大了,当家长的又要担心男孩们是不是会酗酒、抽烟、赌博、飙车……,调查数据显示,15岁及以下男孩的死亡率几乎是女孩的3倍,青春期的男孩牵挂了多少妈妈们的心。当然男孩也是让人放心的,他们足够勇敢,精力充沛,是家族的希望。
一、男孩成长的三个阶段
男孩的成长可以显著地分为三个阶段:一是出生到6岁,二是6岁到13岁;三是13岁到成年。
第一个阶段:出生到6岁,温柔岁月
这个阶段男孩是属于妈妈的,他们在婴儿时与女孩一样喜欢被大人抱,喜欢被人逗着咯咯笑。他们需要与爸爸妈妈(至少有一方,一般为妈妈)形成特殊的亲密关系。男孩与女孩的性别差异很早就显现出来了,男孩对别人触摸他们的脸不敏感,女孩却更喜欢触摸。一般来说,父母往往对男孩更严格,拥抱女儿、和女儿呀呀说话的次数均多于儿子,儿子受到的体罚也多于女儿。
男孩不宜过早入托。大量研究表明,与女孩相比,男孩对分离更容易感到焦虑,他们认为自己被抛弃了,而且这个年龄段的男孩更容易烦躁、好斗,一直持续到上小学。在看护方面,由细心的亲人或者有责任心的保姆看护远远比托儿所要好,看护人对孩子具有特殊重要的意义,男孩会学会和看护人保持亲密的关系,能感受到温暖并理解别人的善意。
6岁以下的儿童,性别差异并不重要,重要的是看护人要真心地爱护孩子,让孩子在内心深处感觉到安全,他的大脑就会得到充分的发育,也会善于交流,喜欢学习和与人合作。
享受宝宝最初的这几年吧,这段美好的时光转瞬即逝……
第二阶段:6岁到13岁,他们在尝试学着成为男人
我们先看两个案例
案例1:父爱缺失(DDD)还是注意力缺失(ADD—多动症)
一位叫唐的卡车司机,他儿子8岁的时候被诊断患了多动症,唐认为这是因为儿子没有得到足够的关注才引起的。于是,只要有时间,唐就带着儿子一起活动——骑摩托、朋友聚会、甚至跑长途,几个月后孩子就好多了,不再依赖利他林(一种治疗多动症的药剂)。
案例2:心病还是身病
有一个小男孩老是生病,医生找不到原因,但只要他爸爸一回来,他的病情马上就好转,而爸爸一出差他就生病。这位爸爸是一位声名显赫的医学家,一年中有8个月在外讲学交流,后来作者就建议这位爸爸改变工作方式,尽量减少出差,孩子的反复生病现象马上就没了。(吐槽一下,真不知道这位爸爸搞的是哪门子医学?)
从这两个案例来看,这个阶段的男孩想要和爸爸更亲密。男孩到6岁时,突然就变得“男人气”十足,舞刀弄枪,他们更喜欢和爸爸或者其他成年男性一起,想学着成为一个真正的男人。这个时期男孩可能会尿床、攻击小朋友,甚至偷东西等看似不良行为,但他们这样做其实仅仅是为了引起爸爸的注意。
有很多妈妈为了让孩子更阳刚,就有意识地疏远儿子,让儿子和爸爸更亲密,其实这是完全没有必要的,孩子需要与父母同时保持亲密关系。而且男孩在很小的时候,如果母亲突然消失(比如异地上班、把孩子送回老家),他就会关闭与妈妈有关联的温柔、可爱的一面,变得紧张、脆弱、压抑,那些成年男人具有的这类问题莫不来自于此!
6-13岁的男孩正在向男人转变,他们必须从身边的男人学习自己想要的东西,如果爸爸经常不在身边,孩子就会找一个人来代替。对单亲妈妈来说,她需要为孩子找一个出色的男性榜样,如孩子的舅舅、好朋友、学校老师、体育教练,但必须得保证孩子不会受到虐待。
第三阶段:14岁以上,向男人进军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