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后,下水文粉墨登场,各路大师针对下水文争吵激烈。站队的、摇旗呐喊的,吃瓜群众的,赞扬肯定的,严厉斥责的该有的都有了,真的是你方唱罢我登场。细眼一看,矛头指向下水作文者多,指出作文材料本身缺陷的少。文章写的好不好,绕不过框架前提。就像给你了一推狗屎,你再怎么装饰、造型,终究也变不成芳香四溢、娇艳欲滴的玫瑰。
批评不自由,赞美无意义。同样思想不自由,写作无价值。下水文写得矫情、写得漂浮,应该批评。可如果材料的基调就是让你政治正确、让你高调赞扬、让你高呼动听口号,有谁能随心所欲而不逾矩?写作者不能克服写作的恐惧,不能自由表达,不能我手写我心,批评者,难道就能无所畏惧,无视无形的政治正确,勇敢地指出写作前提的虚妄荒诞吗?
比如2019年一卷作文,材料中直接给出劳动是财富的源泉、是幸福的源泉、劳动是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有些同学借口学习不爱劳动等基准价值观念。这还不够,又加上请以“热爱劳动”为主题写一篇演讲稿。我想问问有哪位大神敢在高考作文里否认材料中对劳动的定位?有谁敢说劳动中还有很多心酸、屈辱、恐惧、威胁等。在高考的圈套里,有多少人比另一些人更勇敢,有多少人比另一些更高尚,很多时候,只不过是五十步笑百步罢了。何故要斗的乌鸡眼似的。
嘴上的豪杰,纸上的刀光剑影,不过是一种意淫而矣。批评他人容易,批评自己难。如果仅仅看到他人身上的恶,而对自己的缺陷视而不见,对公共话题的讨论就容易滑为你死我活的争斗、充满着戾气、专横。我们批评他人,更高的层面是借助对他人的判断来审视自己身上的污点,因为认识自己才是最重要的。
表达比争论重要,倾听比表达更重要。人人都在说话,都想让别人听到自己的声音。但在喧闹中,每个人想着唯有提高嗓门才能让自己声音被别人听到。实际效果是,谁也不听谁的,谁也听不到谁的,所有人都淹没在声响的污染中。公共讨论如果是以说服对方为目的,可能失望的多。最难改变的是自我的观念,改变观念,意味着对自我的否定,否定的重生是痛苦不堪的。公共讨论也不一定非要达成共识,多元性和观念的可选择性本身就是你参与公共讨论的最有价值的奉献和成果,剩下的只能让自由的思想市场来选择判断。毕竟生活的真实会教训我们,时代的发展会教训我们,没有比生活真相和时间更具有说服力和裁决力,
回到作文题上,如果不敢正视源头的问题,而只是指责源头的辐射的缺失,是本末倒置。当然在批评有风险下,每个人都不是视死如归的勇士。但我想,选择还是无处不在的。对于一线老师的和写下水文的老师们,我们能不能保持一定得沉默?对不良事情保持沉默也是一种否定的态度;如果必须说话,能不能不高调宣扬?多一点谦卑愧疚。能不能写作时保留一点,别把话说的天花乱坠,甜言蜜语,多一些真诚表达和真实思考,有一点师者的尊严。对于不在教学场域的人,在批评场域里的人时,能不能话语多一点理解同情?姿势多一点欠身,少一点高昂?场域场外本应该是同一阵营,齐心合力对源头问题发表见解,形成合力,日拱一卒改变当前中学的作文教学的弊端,推动阅卷问题变化。这应是共同的方向,也应是共同的目标。严重的对立,只能带来更深的撕裂,于问题无补。涟漪过后,死水如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