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5年3月,一个三十出头的教师放下了世人眼中的铁饭碗,选择了经商。
他拿出了自己多年的积蓄,再加上从妹妹家那里借到的钱,凑了两万,然后一头扎进了商海。
2018年9月,一个五十四岁的亿万富商宣布放手自己苦心经营十余年的公司,选择了教书。
世人惊讶于他事了拂身去的豪迈,他却笑得洒脱,决心将余生系数献给教育。
他,就是马云,21世纪中国商史上,最浓墨重彩的一笔。
然而马云并不是天才,事实上,只有马云才了解那些成就“马云”的苦难。
网友曾经戏言,单论长相,马云就输给了99%的中国人。
相传,马云曾和表弟一起去应聘酒店的服务生,只是生活给了这个其貌不扬的年轻人一记重击——老板嫌弃马云又瘦又矮还长得丑,拒绝了他,录用了表弟。
这世上没有多少人能取得马云那样的成功,是因为没有人能像马云一样承受那么多的失败。
高考,中国年轻人没有人会对它感到陌生。
这个象征着龙门的名词,承载着年轻人的梦想,也挥霍着年轻人的汗和泪。
如果说,一次竭尽全力的高考约等于被扒了一层皮,那么马云被扒了三层。
没人能知道18岁的马云“想考清华还是北大”,
我们唯一能确定的是,
这个两次中考之后才考上普通高中的人,对大学、对广阔的世界,有着远超常人的渴望。
1982年,马云第一次参加高考,结果数学只考了1分,落榜的结局可想而知。
遭遇打击,马云意志消沉,父亲马来法就让他蹬三轮车去给杂志社送书。
几天后,马来法对马云说了一句“你每天踩20多公里路来回都不累,为什么不重走一遍高考路?”
这句话点醒了马云,那年夏天,他报了高考复读班,每日在家里和补习班之间游走。
然而,一年后,马云再次落榜了,1983年高考,他的数学考了19分。
这样一来,本来支持马云复读的父母也动摇了。
他们希望儿子能放弃读大学的念头,好好学门手艺谋生。
得不到父母的支持的马云却没有选择放弃,白天上班、晚上念书,周末就常驻在浙江大学的图书馆读书。
1984年高考,数学考试之前,马云反反复复地在背最基本的10个数学公式。
上了考场,他就用那10个公式一个一个地试。
苦心人,天不负,就这样,这个执着的年轻人用“笨拙”的方式考上了大学。
而这些,仅仅是以“马云”这个名字开始的诗篇的序言:
从倒卖小商品补贴亏本翻译社的青年教师,
到四处借钱、磨破嘴皮拉客户的中国第一家网站创始人,
再到一手打造“中国互联网史上奇迹”阿里巴巴集团的传奇商人……
大概,三次高考的经历,只是马云人生中最为宝贵的精神财富之一,
它们是一枚小小的种子,把“自强不息”的信念埋进了马云的心间,
所以后来创业路上再灰头土脑的日子里,马云也没有选择放弃。
18岁的马云没有考上清华,也没有考上北大。
然而两年前,52岁的马云却作为特别嘉宾走进了清华。
在谈及文化的时候,马云说到,
“几乎每个国家企业,只要是企业,都有强大的文化作为背景……
从多年前我就觉得,如果阿里有一天希望成功的话,必须在中国的文化里面找到自己的根基。”
事实上,马云的一生,都在践行出自“群经之首”《周易》的清华校训——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昨天,马云以书信的形式,宣布自己将在明年教师节卸任阿里董事局主席职位,未来将专注于教育,助力中小企业,年轻人和女性的发展等公益活动。
这并不是临时起意,这是马云准备了十年的事情。
当老师、做教育,一直以来,都是马云的执念。
“老师有一个很重要的品德,是其他职业无法拥有的——老师永远希望学生超过自己,相信并希望学生比自己更优秀。”
“扶贫真正的目的是去扶人,乡村教育振兴了,这个国家的教育才会振兴。”
如果说,马云在前半生“自强不息”地实现了自我价值,
那么“厚道载物”的他正在后半生帮助更多的人实现个人价值。
他也这么做到了。
自强不息,厚德载物。
马云是今日中国年轻人当之无愧的精神导师。
他用自己的人生经历,指导每一个中国青年——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他用他的奋斗,教导每一个年轻人,要克服精神上的软骨病,坚定信念,孜孜不倦地为理想所奋斗,不屈不挠地与困难做斗争;
他回馈社会的选择,则如前行道路上的一盏明灯,告诉每一个后来者,无论为师还是为商,都应该先为人,以德载物,兼济天下!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