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住京华 ,早又是,中秋佳节。为篱下,黄花开遍,秋容如拭。四面歌 残终破楚,八年风味徒思浙。苦将侬,强派做蛾眉,殊未屑!
身不得,男儿列。心却比,男儿烈!算平生肝胆,因人常热。俗子胸襟谁识我?英雄 末路当磨折。莽红尘。何处觅知音?青衫湿!
以前最喜欢岳飞的《满江红》,读来让人热血沸腾,成为千古不朽的绝唱和杰作,历代文人志士莫不把它当作楷模,效仿学习,但是大多是望尘莫及!谁也没有岳飞那种气吞斗牛的英雄 气概和爱国热情。(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最近欣赏到了鉴湖女侠秋瑾的《满江红。小住京华 》感觉很不错。颇有一些男子汉大丈夫的气魄,显示出来她不甘雌伏的巾帼英雄的本色。
这阙词是秋瑾在1903年中秋节后的述怀之作,反映了她在封建婚姻家庭和旧礼教的束缚中,走向革命道路前夕的苦闷彷徨和雄心壮志的开阔胸怀。。。。。。
上片回忆中秋佳节,但是作者却因为一些生活琐事而烦恼(秋瑾18岁嫁到湖南夫君家,后来她的丈夫花了银子捐了个京官,秋瑾也跟着到了北京,按常理,她应该循规蹈矩,做个贵妇人。然而秋瑾从小就喜欢做男孩子干的事,骑马,击剑,搏击什么刺激的运动 都喜欢。还喜欢女扮男装,去听戏。被 丈夫知道后,劝说 无效,打了她一记耳光,秋瑾离家出走,住客栈,后在友人的劝解 下,人虽然 回去,但是心却更向往自由。看到 八国联军侵略后的满目疮痍的北京,秋瑾开始 接受进步思想,并想脱离家庭的束缚,寻找自己想要过的生活,她本身是一个侠肝义胆的人,她的丈夫不理解 她是很正常的,其实秋瑾完全明白自己将来的危险,和这个家庭决裂其实也是保护这个家庭免受她的牵连。不能因为秋瑾在词中说她丈夫是个“俗 子”就觉得他好差劲,主要是在那个年代,汉人在清廷作官,随时有性命之忧,何况还是花钱买来的官位,大家 都应该低调生活,放在当时,秋瑾的作法受到 众人的责难,完全 可以理解的,而且他的丈夫也并非是胆小鬼!秋瑾就义后,他还把秋瑾遗骸迁到湖南老家祖坟中安葬,是中国人都懂得这样做的份量,绝对是以她为骄傲的,后来为了建秋瑾烈士墓,又把她的骸骨捐出来。并不能因为他打了秋瑾一耳光就觉得他是庸俗小人),秋瑾苦闷的是自己是女儿身,否则就可以干惊天动地的大事“四面残歌 终破楚”。。。。。。
下片一开始“身不得,男儿列。心却比,男儿烈!”是秋瑾个性的真实写照。她运用“列”和“烈”的谐音关系 ,将自己的性格和志向真切地表现了出来,同时也抒发出了QQ音乐自己碍于女儿身,不能实现心中志向的痛苦。“莽红尘。何处觅知音?青衫湿!”最后借用白居易《琵琶行》中的“江州司马青衫湿”强烈的表达了作者有咸于民族危机,抛家别子,东渡扶桑,去追求别样的人生,去寻找民族振兴的道路。
1912年12 月9 日,孙中山致祭秋瑾墓,撰写的挽联:“江户矢丹忱,感 君首赞同盟会;轩亭洒碧血,愧我今招侠女魂。
秋瑾参加起义计划失败后,有充裕的时间可以逃走,但是她选择了学习谭嗣同,谭嗣同当年变法失败后,宁死也不逃避,愿用自己的热血唤醒世人,秋瑾也说过,还没有 哪个女子为了推翻清廷而被 斩首,她也愿做女子中的第一人,并留下绝笔”秋风秋雨愁杀人“。。。。。。
就以秋瑾的《黄海舟中日人索句并见日俄战争地图》一诗来作今天的结束语:
万里乘云去复来,只身东海挟春雷。
忍看图画移颜色,肯使江山付劫灰。
浊酒不销忧国泪,救时应仗出群才。
拼将十万头颅血,须把乾坤力挽回。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