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文慎读!
你很可能因此,
就开始着手准备间隔年了~
Gap Year怎么火起来的?
以前的老历史就不讲了。进入21世纪,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和普及,间隔年文化在全球广泛传播。2005年,敏特间隔年报告称,英国在海外的旅游市场利润可达22亿英镑,而全球市场的数字则达到了50亿英镑——这是几十年来年增长最快的旅游主题。
在这个市场当中,年龄段分布如下:18-24岁,进大学前、大学就读期间和刚从大学毕业的群体;25-35岁,工作休假的群体;以及55-65岁,退休或即将退休的群体。
间隔年旅行,几乎成了国外人生过渡时期一种流行选择。
其实,“gap year”的概念进入中国,已经有十年之久了。国内最早关于间隔年的出版物在2008年就有了,豆瓣网相关的小组也是2010年之前建立,然而那时我还在小学……
的确,间隔年很大程度是因为旅行才火的,但它的形式却不仅仅限于旅行。至于怎么给自己选择,我后面会细说。
我为什么间隔年?——跟风or逃避or发现自我
gap year,在维基百科的解释为:指高中毕业或大学毕业进入更高学府前,选择暂时不入学一年,这一年可以用来读书反思、学习不同技能、做点兴趣爱好、打工实习、长时间旅行……
实际上,间隔年不一定是一年,可以是几个月、几周、甚至几天。
孙东纯被称为“中国间隔年第一人”,而他所写的《迟到的间隔年》早在08年就已出版。
“对于他们,我们可能只是一帮不可理喻的家伙,不想着工作赚钱娶妻生小孩,也不想着买车供楼,一帮社会文明发展诞生出来的奇怪群体”,他自嘲道。
为什么想要一次间隔年?
——这个问题是首要该思考的。
是区别于“跟风、猎奇、逃避”的核心所在,也是间隔年的意义所在。
那么说说我吧。
01 初识
最初接触间隔年是因为“青旅义工”。
“自费车票去异地的青旅包吃包住,但免费干活至少一个月”,这是我对义工的印象;
“去热门旅游地免费玩一个月多爽啊!”这是朋友眼中的义工。
(限于篇幅,关于“青旅义工”另开文章写)
回归正题,在百度的强大关联搜索下,我接触了“gap year”。
于是,我一口气看了间隔年回归者们写的很多书,只不过大多关于旅行:有在新西兰打工度假的、有靠“做沙发客”环游世界60国的、有在西藏朝拜的、有在印度做义工志愿者的……
(不得不说!这些书简直让人潜意识认为gap year就是去旅行)
02 我有什么理由?
得从童年往事说起。
从小到大对父母言听计从,好好学习结果成了个书呆子与外界格格不入。
我成为别人眼中满意的我。
却没有一天做过真实的自己:
不知道自己爱干嘛?想干嘛?能干嘛?
终于,到了大学——
我创建社团、做校园大使、参加营销大赛、去各种沙龙、承办线下路演、拓展各校人脉,也能够靠副业养活自己不跟父母要钱……
我深深体会到“接触外面的世界”,给我带来多大的改变。
很难想象,如果我在大学仍然“好好学习天天向上”,每天三点一线,然后在“毕业就失业”时抱头痛哭。
我不是在带歪三观,我的努力不比大多数人少:
高考结束的暑假,大多数人在干嘛?疯玩,哦不,体验生活吧;
我在干嘛?在网上买了套课程开始备战英语四六级!
选择很重要,认知很重要,搞清楚自己:
想干嘛?该干嘛?能干嘛?
03 哪来的勇气?
我去gap,满足两个基本条件:
1、钱。完全大学里自己攒的
2、技能。产品运营,摄影,营销策划,校园渠道……即使我出去了一无所获,回来也能重操旧业,养活自己。
真的,说走就走吗,
其实,有备而来。
你呢?
生死看淡,说干就干
前几天小米雷布斯黑化了,这句话在理。
那么,旁友们,基础条件满足了,仍旧迈不开腿,怎么办?
我来熬点鸡汤吧!
01
我见过不少国外的旅行gapper(正在间隔年的人),几乎人手一本《Lonely Planet》——它被誉为自助游界的“圣经”。
有一句经典的话:
只要决定出发,最困难的已经结束。
02
中国间隔年公益基金发起人乔新宇说:
“无论义工旅行,还是打工度假,或者在公益机构工作一段时间,年轻人都会有时间和空间安静地思考,思考一下自己未来想做的工作或者人生的意义,然后再进入社会。这时候,年轻人除了具备相对独立的思考能力,还会具有更多的创新意识和更强的社会责任感。”
老乔的话太官方,我来拆解一下。
一个人在路上,被迫必须独立思考,几乎无法依靠别人;
在不断接触外界时,对新事物进行认知、理解、甚至应用,其实是一种“认知突围”,对提升思维能力很有帮助;
而义工志愿者这类活动简直能让人见识到另一个世界。
03
过去,我把旅行视作一种“浪费时间”的消遣活动,甚至内心抵制它。
现在,我发现更多的年轻人,更愿意把钱花在自己的爱好、探索新事物上——以前这样只会被称作贪图享乐、玩物丧志。
后来我明白,这是一种对自身的无形投资,这种投资也许短期不会有效果,但长期必定会有“质”的改变。相比之下,把钱存起来反而只会贬值。
04
周立波说:
你不吵不闹不任性不叛逆不逃课/不打架不去玩不K歌不通宵/不旅游不喝酒不逛街不早恋/只因为要学习要工作......请问你的青春是被狗吃了么?
趁年轻,在没有太多牵挂顾虑之前,挥洒青春。
以前,总想着等赚够了足够的钱要干嘛干嘛;
可是,等到“时机成熟”,大概已经失去那份热情了……
间隔年并不是跟风和逃避,而是在你认为“对”的时间,去做一些“对”的事情。
该选萝卜还是青菜?——gap year不只有旅行
间隔年的思路,应是做将来无法做之事。
间隔年的优势,则是有大块任你支配的时间。
以优势和思路为起点,对照兴趣爱好按图索骥,就是一个连线题这么简单。
当然了,不知道自己爱好兴趣的人不在少数。
这也是间隔年很重要的一个意义所在:
去接触!去探索!去尝试!
你可以学成龙《80天环游世界》体验山川河流黄沙海洋潜水冲浪攀岩滑雪,成为旅行达人;
你可以把1000集《名侦探柯南》一口气看个够,开始布局自己的推理小说;
你可以拍一个月vlog记录生活,成为新晋网红;
你可以疯狂健身成一个万千少女青睐的猛男,当个健身教练;
你可以把知乎“情感”类的问题从头到尾答个遍混成大V,然后引流变现;
你可以学销售、学产品、学编程、学做公众号、学拍短视频、学知识管理、学断舍离方法……
哈哈,你也可以什么也不干,不用上班上学,每天10点睡觉、6点起床,上午晒晒太阳,下午公园溜达溜达,晚上思考下人生过完美滋滋的一天~
而多数人的gap都是去旅行。
为什么?
通常我们很长时间待在一个地方,圈子、思维、风景已经固化。
旅行,能够让我们亲眼看外面的世界,结交各地的人,感受不同的文化;独自生活、独自探索、独自思考……可以说是自我成长的极好方式。
总之,不要乱跟风!
(像旅行这种比较庞大的活儿也不适合跟风。)
先小范围地测试一下,比如:去了解下朋友们的兴趣、回想一下自己小时候的乐趣、学两个有用的技能(写文章、做视频、摄影等)……
用一个清单写下来,慢慢筛选。
逐步解放自己,别为了满足虚荣心,把目标极度扩大,一来就冒个“我要环游世界”的可怕想法。
孙东纯觉得,要让间隔年变得有意义、更美好,首先要确立一个主题,可以是旅游,也可以是支教、义工等等。
“没有什么固定模式,最好是你生活中特别想干而又没干的事。最重要的是通过把自己与社会‘间隔’一段时间,明确自己想要的生活,并为之努力。”
我是问雨
90后,不正经的斜杠青年,“间隔年文化”送奶工。
期待遇见你
PS
下期预告:《送你一份间隔年旅行“逃跑计划书”》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