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继续阅读《认知觉醒》。
一直以来,我觉得自己的记忆力不断下降,短时记忆远远不如年轻时,长期记忆更不上道了,常态是:翻开书什么都会,合上书一片空白。这让我非常苦恼。尽管也知道这是生理原因所致,记忆力只会越来越差,还有可能得阿尔斯海默症,但我不服气,利用各种办法来延缓记忆力的衰退,只是效果不佳。
其中一个办法就是多读书。这些年读的书也不少,我有时写书单,有时没怎么记,最多的一年读了40多本,少的也有20几本,但现在翻开看,有些书的题目都很陌生,内容更是无从谈起。我记得当时自己是一点点、从头到尾看完的,可现在竟然没有一丝印象。
有些书我翻来覆去看了好几遍。比如《月亮和六便士》前后看了三遍,《追风筝的人》看了三遍,最后基本的情节还能知道,但给自己的启迪是什么?非常肤浅。当时看这两本小说,并没什么切身体会,就是为了读而读,好像只是因为网络上评价比较好,我跟风阅读罢了。时间用了,对我而言是浪费。
究竟该如何阅读?我曾经读了几本研究阅读的书,对自己有所启迪的前边写过感悟,比如《书都不会读,你还想成功》《如何阅读一本书》《流水式阅读》等。对我启发最大的是二志成的《书都不会读,你还想成功》,书里边的一些观点、做法我借鉴然后一直在用,比如,读书不在多而在于有用,读书要有目的性,“HXH”读书法(发现自己感兴趣的点,然后延伸阅读)等等。
《认知觉醒》里也多次提到阅读。比如正在读的这一部分,关于关联的问题,作者有一句话:牢牢聚焦自身最迫切的需求,即让一切与自己有关,让我恍然大悟。
我之所以读书记不住东西,就是把它们剥离在了自身之外,书是孤立的,并没有与自己发生联结,缘于我没有明确的目标或者强烈的愿望。而最近读到的一些自我觉知和成长的书,以前觉得枯燥,现在读着津津有味且受益良多,是因为自身极度渴求解决问题。
知识的获取不在于多少,而在于是否与自己有关联,以及这种关联有多少。要读那些与生活、工作、个人兴趣、爱好等有关联有关系的,与别人有用与己无关的东西要果断放弃,如此才能不浪费时间且有收获。
书中还谈到一个观点,我比较认同,即:没必要掌握全书内容,有一两个能触动自己的信息点就好。不需要做什么思维导图,不需要全书做笔记、复盘,哪怕只是一个词、一句话、一个观点,只要找到那个点,自己可以描述相关经验、关联其他已有知识,并转化成行动加以运用,让自己有所变化,就是有效学习和阅读。
另外,思考不是全部。只停留在思考层面,知识的记忆也不会长久,必须要落实到行动上,并给以正确反馈,知识才能真正转化为自己的。也就是常说的外化于行、内化于心。
其实,我以前为了读书,经常做笔记不用说,还专门学过思维导图,各种APP用得很溜,只是做过一些之后,笔记不翻了,导图也不看了,自己觉得对成长的帮助不是很大,于是渐渐都搁置了。后来,不得不承认,自己的记忆力真的练不回来了,我服老,放慢节奏。读书不再讲求数量,不图快不图多,还是实事求是从质量上下功夫吧。
现在的想法也有点契合作者所说的,不能以孤立的思维看待事物,去花大量时间收集和占有信息,要让自己多考虑一下信息之间的关联,让自己聪明起来。比如,我现在读《苏东坡新传》,除了对苏轼的生平感兴趣,对宋朝迥异的历史也有了解的欲望,是不是可以去主动读些书关联一下呢?我读自身成长之类的书籍,对心理学也有进一步探索的渴望,下一步是不是也要继续深挖呢。
所以,这一小节的阅读,教会我几点,于我有用:读书不在数量,在于能否与自己有关联;一本书能收获一两个触动自己的点就好,不用读完全部;不能只思考,有输入也要有输出,行动和改变更重要。
如此一来,有了底层思维,以前学过的方法,比如粗读、略读、流水式阅读等都可以借鉴运用。
每个人的阅读方式不同,只有找到真正适合自己的,读书学习的效果才能真正显现,甚至事半功倍,迅速成长。
网图,侵删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