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物自体的苦闷

物自体的苦闷

作者: fb77e748b294 | 来源:发表于2017-02-28 19:03 被阅读0次

    老宅男康德认为,我们所想所感由以下步骤构成:1·有一个叫做“物自体”的自在之物;2·人经过叫做“先天认识形式”的加工机制进行加工;3·最后得到一个叫做“表象”的东西,也就是我们看到的一切。

    简单来说,眼前的黑不是黑,你说的白是什么白。如果康德的设定成立,那么根据我们每个人所见均有细微差别而言,可以推出两种可能性:1·每个人的心灵加工机制,即先天认识形式不同;2·每个人的先天认识形式相同,但因为各种原因导致认识结果存在细微的差异。

    在康德眼中,先天认识形式是先验的,意思是不以人的意志或后天条件而改变,是自始存在的,简单来讲,就好像游戏人物属性设定一样。

    心灵加工经验,心灵产生经验,是上述介绍的简要概括。

    那么问题来了,我们对于同一件事,有人感到高兴,有人感到忧桑。例如小明考100分,李华可能对此表示祝贺,韩梅可能表示妒忌。在这里,小明考100分是一个既定事实,但不同人经过心灵加工,得出了不同的经验结果。

    什么意思呢?心灵加工除了单纯的加工形式外,必然还会有其他佐料,例如情感、上一个加工的结果等。简单来说,我们的认识并非单纯的先天,而是先天和后天结合的。

    我们在表象的左右下去认识表象,我们在表象的吵闹声中去探求物自体。

    人和机器最大的不同在于我们也运用程序化的运作机制,但我们的每一个结果都与前一个结果环环相扣,只不过当一瞬间涌来数个、数十个、乃至更多的结果时,我们的命运走向开始变得“好像是不确定”的。佛教中的一念三千佛国生生滅灭,可以用来参照描述这种情况。

    再回到开始的问题,既然我们的心灵加工是不可靠的,那么经过返本还源所发现的物自体可靠吗?换句话说,我们所认为的本源是本源吗?

    这个问题暂时没想到答案,但从抑郁身上有所想法。抑郁或许是最接近物自体的存在了。我们在剥离生活中诸多表象之后,留下了一种感情,一种状态,并且这种状态又反过来左右我们的认识,它仿佛是我们想要认识的问题的本身,但却又更像是一种心灵加工机制。没有比沉淀的苦闷更长久回荡在心间的东西。

    但这很明显不严谨,虽然快乐相对来说比较短暂,但时间长度与是否触及本质并没有直接关系。

    不过通过康德关于认识的论证,竟不由的觉得,苦闷是人生常态,哲学家的苦闷是因为探求苦闷。

    但这样的认识又何尝不是在诸多苦闷的表象左右下所形成的呢。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物自体的苦闷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ekzxgt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