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伤寒论》中常用方剂—麻黄汤,主治:辛温发汗,宣肺平喘

《伤寒论》中常用方剂—麻黄汤,主治:辛温发汗,宣肺平喘

作者: 98e5d7aa4564 | 来源:发表于2019-01-05 21:55 被阅读28次

    现代应用:本方发汗,退热,止咳平喘,增强肺的换气功能,缓解气管(支气管)平滑肌痉挛。用于感冒、流感、支气管炎、上呼吸道感染、神经痛、关节炎。

    【制法用量】

    麻黄去节9克 桂枝去皮6克 甘草炙3克 杏仁去皮尖12克

    上四味,以水1.8升,先煮麻黄,减0.4升,去上沫,内诸药,煮取0.5升,去滓,温服0.16升,覆,取微似汗,不须啜粥,余如桂枝法将息。

    【功效】

    辛温发汗,宣肺平喘。

    【主治】

    外感风寒表实证。恶寒重、发热轻、头痛、骨节疼痛、无汗而喘、苔薄白、脉浮紧。

    【方义】

    本方为伤寒论中治外感的代表方剂之一,历代以来应用广泛。方中麻黄苦辛而温,发汗解表,宣肺平喘;桂枝解肌祛风,助麻黄发汗;杏仁宣降肺气,增强麻黄平喘之力,炙甘草调和诸药,且防大汗伤津。诸药合用,发汗解表,祛风散寒,使毛窍腠理开通,肺气宣畅,邪得汗出而解。

    【辨证要点】

    发热恶寒。

    头痛身疼。

    无汗而喘。

    脉浮紧。

    【加减】

    夹湿:加白术,以散寒祛湿。

    兼里热:加石膏,以清里热。

    咳嗽:加桑白皮、紫苏叶、陈皮、茯苓,以祛痰止咳。

    【注意禁忌】

    若外邪入里化热或麻疹已透,疮疡已溃,虚性水肿、吐泻失水等证,不宜使用。

    【方论】

    喻嘉言曰:「麻黄发汗,其力最猛,故以桂枝监之,甘草和之,用杏仁润下以止喘逆,正如驭马防其放逸耳。」

    李士材曰:「古云:『冬不用麻黄,夏不用桂枝。』盖以冬主闭藏,不应疏泄,夏令炎热,不宜辛温,经所谓必先岁气,毋伐天和是也。又云:『夏月不用麻黄。』两说相反何耶?或舍时从证,或舍证从时,临时变通,存乎其人耳。」

    【附方】

    本方加白术,名麻黄加术汤,〔金匮〕治湿家身体烦痛,宜发汗。

    本方去桂枝杏仁,加附子,名麻黄附子汤,〔金匮〕治脉沉虚胀者为气水,属少阴,发其汗即止。

    本方除桂枝杏仁,名甘草麻黄汤,〔金匮〕治里水,〔一身面目黄肿脉沉小便不利。〕重复取汗。

    本方去桂用麻黄〔不去节〕、杏仁〔不去皮尖〕、甘草。〔生用〕名三拗汤,〔局方〕治感冒风寒,咳嗽鼻塞。〔麻黄留节,发中有收,杏仁留尖,取其发,连皮,取其濇,甘草生用,补中有发也。〕

    【附注】

    伤寒伤风辨:

    伤寒郁而后能发热,伤风即能发热,伤寒无汗,伤风有汗,伤寒无涕,伤风有涕,伤寒手足微厥,伤风手足背皆温,伤寒脉紧,伤风脉缓。

    阴阳表里辨:

    阳证之表,发热恶寒,头痛,脊强,便清,不渴,手足温和。

    阴证之表,无热恶寒,面惨息冷,手足厥逆。

    阳证之里,唇焦舌燥,烦渴掀衣,扬手掷足,大便秘结,小便赤涩,爪甲红活,身轻易于转侧,脉浮洪数。

    阴证之里,不渴,蜷卧,引衣自盖,唇紫舌卷,大便滑泄,小便清白,爪甲青黑,身重难于转侧,脉沉细数。

    惟腹痛与呕,阴阳里证皆有之。

    三阳经又有阴阳表里之分:

    太阳以热在皮肤,头痛项强,在经为表,麻黄汤,桂枝汤,九味羌活汤。以口渴尿赤,热入膀胱,在腑为里,五苓散。

    阳明以热在肌肉,目痛不眠,在经为表,葛根解肌汤。以口渴背寒为热渐入里,白虎加参汤。若自汗狂谵,热已入胃腑,为全入里,调胃承气汤。

    少阳以胸胁之间为半表半里,表多小柴胡汤,里多热盛,黄芩汤。

    以上皆发热。太阳恶寒,阳明自汗,少阳多呕,皆三阳证也。大抵阳证多得之风寒暑热,邪生于太阳也;阴证多得之饮食起居七情,邪生于少阴也。故曰伤寒内伤者,十居八、九也。

    我是坐诊中医师,每天分享中医健康养生知识,欢迎关注、转发、点赞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伤寒论》中常用方剂—麻黄汤,主治:辛温发汗,宣肺平喘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eladr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