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一个初学写作的中年职员,看了这封信后,思绪万千,感慨良多。这碗鸡汤很素,朴实但真情流露。
时值24岁的青年工人郑渊洁,未曾想到,他将奉献一生铸就伟大的童话文学王国,并因此而成为孩子们心目中最伟大的作家之一。
他也不会想到,39年后,这封信依然激励着初学写作中年的我。

这封信,收信人叶永烈,写信者郑渊洁,中间提到一位前辈,叫高士其。
先简要介绍下这三位人物:
叶永烈,当年39岁。
著名作家。曾任《十万个为什么》编者,其作品入选小学语文教材,目前已出版约3500万字作品
高士其,当年78岁。
著名科普作家。。是中国科普事业先驱和奠基人。半个世纪以来,高士其在全身瘫痪的情况下,写下了数百万字科普文章,引导大量青少年走上科学道路,被亲切称为“高士其爷爷”。

郑渊洁,当年24岁。
现在的著名作家,慈善家。中国最会写童话的人,曾三次登上“中国作家富豪榜”榜首。一个人写一本月刊(《童话大王》)的世界纪录保持者
我,今年37岁,这封信诞生两年后我才出生,与皮皮鲁同岁。
我是郑渊洁的忠实读者。
如果你问我,童年对我影响最大的人是谁?我会毫不犹豫地告诉你——是郑渊洁!
小时候,抱着《童话大王》读得如痴如醉,盯着电视机看《舒克贝塔历险记》看得目不转睛。对郑渊洁作品的喜爱,是无可替代的。他是当年数百万小读者(如今数百万国家栋梁)心目中的老朋友。
一、39年前的青涩
这是39年前,一位迷茫文学青年,向当时的“网红作家”叶永烈发出了一封求助信。彼时的郑渊洁,只是工厂里的一名青年工人。
38年后,2017年一档热播电视节目《见字如面》将这封信带入公众的视野中。在节目中,请来了演员林更新为大家朗读这封信。
(我去看了这个视频,读的感觉总体还不错,但属于那个时代特有的朴实感,似乎没有演绎到位)

收信人叶永烈回忆道:
“我从郑渊洁的信中看到了他的努力与好学,于1979年2月18日给他写了回信,还送了一本《小灵通漫游未来》。”
“他的信,一气呵成,行文流畅,无一字圈改”(见下图)

可见,郑渊洁是一个做事极度认真的人,而且在当时已经具备良好的写作素养。
二、素鸡汤的营养
首先,郑渊洁提出的两个问题,看似幼稚,实则具有深刻的时代背景。
由于文革,郑渊洁只上到小学四年级。由于没有受过足够的科学知识教育,而问出这样的问题,这正恰如其分地折射出时代的背景。
我父亲生于1952年,比他大三岁,幸运地多读了两年书,但依然是小学文化。
他们这代人,多数都和我父亲一样,最终成为城镇、厂矿中平淡的一份子。但是,他们始终因自己未能有机会好好读书而深深遗憾。
每个时代有其无奈,如若环境不如人意,那你只能靠自己努力去突破环境的桎梏,就像郑渊洁一样。
其次,从书中读到郑渊洁的真诚、善良、青涩、性情。
对一位前辈的请教如此真诚而谦逊;
因胖胖小男孩买不到书而难过,甚至决心献身儿童文学;
却也因身边人的冷嘲热讽而敏感、烦恼,是为真性情。
再者,从郑渊洁身上看到坚持的力量。
几十年如一日,专注于儿童文学领域创作,最终成为大师级的著名作家。39年过去了,初心未改。
最后,从这封信中折射的道理,39年来从未变过。
无论时代如何变迁,你若细细品味信中内涵,便会感慨于那些经得起时间考验的生活道理:
(1)无论什么时代,人们都有精神追求,尤其是孩子。
现在的孩子,和那时的小男孩一样,内心深处依然渴望优秀的书籍、音像制品。朋友的女儿9岁,听“凯叔讲故事”里的《西游记》节目,喜欢的不得了,还无比热情地与我们分享。
(2)应对冷嘲热讽,最好的办法就是——不理它。
释迦牟尼佛时代,有个叫做提婆达多的人,经常诽谤佛陀。佛陀采取的办法叫做“默摒置之”。默,沉默。摒,摒弃。
意思就是我不说话,不去管你。佛陀临终前还把这个方法传给了弟子们。这是一种极高的智慧——不回应,慢慢就淡了;但只要有烦恼,有回应,就不易散去。
(3)不懂就问永远是美德。与其自己埋头研究,不如寻找所在领域的高人,请教交流。
脸皮越厚,进步越快。
当然,现代社会节奏快,人家不一定回复你,但是至少你要够真诚,才有被翻牌子的可能吧?
三、你会煲鸡汤吗?
以下3个问题,你和我,都可以好好问问自己:
郑渊洁的初心是什么?你的初心又是什么?
你能否像他一样,坚持耕耘一个垂直领域?
遇到迷茫的时候,你是否像他一样,懂得求助以及找对人?
四、时间是一口锅
急躁和焦虑,早已将我们包围。
然而,谁都不是随随便便成功的,每个励志故事的背后,都有一个坎坷而必要的长期旅程。
正如郑渊洁,如今已到达成功巅峰,被誉为“童话大王”,当年却也会有如此青涩的问题和烦恼。
这些烦恼,在今天的郑渊洁看来,一定全都不是事儿。
谁不曾年轻过?谁不曾烦恼过?谁不曾面临时间的考验?
当你遇到困难挫折时,想想他们吧,没有过不去的坎。
时间为锅,努力为火,把自己放在时间长河中,细细地炖,总有一天能把自己端上桌。
感谢这封信,感谢24岁的青工郑渊洁,我从你身上获得了极大的鼓励。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