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才我们在交流分享的时候,有位老师提到说,心流这种活动好是好,但是没什么用。因为很多人根本就不愿意尝试着进入心流,比如说看书好,但人更容易去选择看电视剧,或者是去看小视频,因此你对他讲什么心流,是没有意义的。关于这个问题,我想解释一下。
对心流的研究,我觉得至少有两个对我们来说比较有帮助的部分。
一个是我们要知道,尽管读书一类的心流活动相比其他非心流活动,似乎比较不容易被选择,但心流体验带来的主观幸福感确实要更高一些。
在通常情况下,我们都会觉得追剧会让我们比较放松,而看书会让我们感到比较累,我们会有这样一个主观的感受。就像在心流实验当中,那些认真读书的青少年会在主观上会认为,不读书的无所事事的同龄人会更幸福一些,然而实验结果却表明,专心学习的人要比那些无所事事游手好闲的人主观幸福感会更高一些。了解这样的实验结论,有助于增强我们从事心流活动的信心,而不必自我怀疑或羡慕那些游手好闲无所事事的人。
另外一个帮助是,我们了解心流的规律,就可以有意识地重塑我们的行为习惯。尽管运动、读书、工作等是有益的活动,但如果不加注意的话,那可能对我们的身心来说是一个耗竭。了解了心流,我们就可以根据需要把这些活动尽量调整到心流状态上来,让枯燥的事情变得更人性化一些,以提高我们的主观幸福感。
事实上,人去从事什么样的活动,选择权是在于自己手中,如果一个人并不想让自己通过实践心流来提高自己的幸福感,那这个方法真的对他来说就是没用的。
讲到这里,我想跟大家分享一个我的观点,就是我们如何来看待健康这件事。
现在心理学的方法非常的多,这些方法实际上都非常的有用,但是很多时候我们并不愿意去那样做。有的人每天都抱怨自己的不幸,但是他并不愿意去主动为此去做一些努力;有的人每天困扰在焦虑当中,但是他并不想作出一些改变。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说,如果一个人自己没有改变的愿望,别人是帮助不到他的。
王阳明说,“为学紧要大头脑,只是立志”,就是学习先要立志,而且是很要紧的一步。那立志干什么呢?按王阳明说法就是要立志成贤成圣。换句话说,先要立个长远坚定的志向,然后教给他知识才有用。
而我更愿意提出一个比较切近我们生活实际的目标,就是我们愿不愿意立志做一个健康的人?
世界卫生组织提出“健康不仅是躯体没有疾病,还要具备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良好和有道德”,这种健康观,实际上跟我们儒学传统当中,对贤人君子的定义有很多交叉的地方。
通常我们会觉得传统儒学比较强调道德修养,但实际上是也非常强调心灵的健康。比如《大学》中说“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这个“正心”在《大学》中是这么解释的:“身有所忿懥,则不得其正;有所恐惧,则不得其正;有所好乐,则不得其正;有所忧患,则不得其正”。你看,要端正心思,首先是你心态很平和,没有愤怒、忧虑、恐惧、好乐这些过度的情绪。
而诚意呢?《大学》中说“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如恶恶臭,如好好色,此之谓自慊”。就是怎么知道自己的诚意,就是达到了一个“自慊”的效果。什么是自慊呢,朱熹解释说:“以自快足于己也”,就是自己对自己很快乐、很满足。
在《论语》中,对于贤人君子的评价经常以是愉悦快乐为结论,比如说“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仁者不忧,智者不惑,勇者不惧”等等。
这些话似乎都不是道德标准,倒好像是一些健康标准。所以,我觉得不用立志成贤成圣,我们就立志做一个健康的人就挺好。
为什么健康还要立志呢?其实让自己做一个健康的人,好像也并不是那么容易。谁都知道抽烟不健康,酗酒不健康,熬夜不健康,但我们经常管不住自己。在健康这个问题上,我们也很难做到知行合一,我们明知道有些习惯行为不对,但是我们很难有意愿去改变它。更何况心灵健康,看不见,摸不着,大家更觉得没有意义,所以这就很难,需要立志。立志就是提醒我们自己,为了自己的健康要去采取一些行动,需要去持续地付出一些努力。
以上是我关于健康的一些看法。下面我们做一个练习。
(练习想象一件困难的事情,进行呼吸放松练习,记录身体感受和情绪)
新象征中国画《中国田园梦.耕》刚才我们通过练习,想象一件困难的事情,然后注意自己的身体反应、情绪、想法,进行自我观察。为什么要这么做呢?
因为我们这些身体反应、情绪反应以及想法,是一些自动化的反应。我们有自我意识,所以我们能观察到。如果没有自我意识,比如其他动物,小猫小狗等等,他们的行为就完全是自动化反应。饿了就会习惯性的跑到一个地方去觅食;困了就回到窝里睡觉;你吓唬它,它要么逃跑,要么对着你凶,等等,这些都是动物自动化的反应。
而我们人类同样也是如此,我们生活中的大部分行为实际上不受我们的意识控制,都是无意识的。比如,我现在问,你的手放在哪里?你马上会注意到你的手放在哪里,以及它的姿势,它的感觉是什么样子。如果我不提示你,你可能就意识不到手的摆放。我们的情绪、想法、身体反应实际上也都是这样的。
同样一件事情,每个人的反应可能不一样。同样是给自己的家人开门,有的会很开心的去开门,有的可能就会开门的时候抱怨为什么不带钥匙。我们这些情绪化反应,自己是不太容易察觉到的,我们会认为这些行为是自然而然的,理所应当的,大家都这样。实际上不是,这些不同的反应是与小时候的生活经历、养育环境是有很大关系的,是在成长过程中形成的习惯性反应。
人的这种自动化反应在生物进化当中是一直存在的。最早的单细胞生物,它的生命活动很简单,只有很小的活动范围,从周围的环境当中摄取营养,然后进行新陈代谢。相应的,抵御环境变化的能力就很弱,如果环境改变了,可能这个物种适应不了就灭绝掉。所以单细胞生物,它会逐渐演变为多细胞生物,当它演变成多细胞生物时,它的细胞就会出现分工,外边的细胞来负责摄取食物,或者负责运动;内部的细胞来负责消化。当生物越来越复杂,细胞变成组织组织变成器官,这种自动化的反分工会越来越细致,而自动化的运作也会越来越单一和熟练。
当进化到较高级动物时,很多生存活动都由身体的各个自动化反应去完成。比如消化系统就负责消化食物,运动系统就负责活动,循环系统就负责供提供氧气营养等,通过这种有效分工,生物越来越灵活,就可以根据环境的变化进行调整或迁移。
我们的身体结构就体现了这种分工合作的模式。比如你在马路上走,一辆车冲着你冲过来,你的运动系统会自动地进行反应,让你整个身体迅速的跳到一边去,而这个时候不需要你的大脑来思考和管理。当你把食物放进嘴里的时候,口腔就会自动的分泌唾液,舌头就会自动的进行搅拌,牙齿咀嚼,当咀嚼完了以后,马上会产生吞咽动作。我们身体就是把这些日常的生存活动全部自动化的来完成,然后使我们的大脑空出来,能够思考,能够放到重要的事情上去。
我们的大脑也是按照这样的模式在运作。大脑也会把一些不需要消耗注意力的事情分给不同的脑区去自动完成。也就是说,大脑会自动地把一些行为、感受、反应模块化。
我们学习一件事情,最开始的时候会需要消耗比较大的注意力。比如说骑自行车,我们得好好地想手是怎样放的,脚怎样放,身体应该怎么动作。当我们学习完了以后,这些行为就会变成一个模块化存储在我们的大脑里,我们不需要总是去想它。
我们身体这些自动化反应,是与所在的环境深度嵌合产生出来的,当环境变化之后,身体的改变有时候会跟不上环境的变化,这就会给我们带来压力和困扰。就像一个水域里面的鱼,当这个水域逐渐干涸的时候,这些鱼要是不能赶快演化出新的身体结构,那就只能慢慢地渴死。
但是身体的改变是相当复杂和困难的,这是嵌刻在我们DNA里面的,可能需要好几代的演化才能发生改变,所以当环境急剧变化时,很多物种适应不了变化就消失掉了。
而人类发展出大脑,能够模拟环境,在不改变身体结构的情况下,只需要把一些生活当中获得的有意识和无意识的经验,用一种模块化的方式存储在大脑当中,就可以灵活地适应各种环境。
但这种大脑的模块化的自动化反应也会带给我们一些副作用。在一个新环境当中,你可能会无意识地按照大脑的自动化反应,采取了一些并不适应的旧有行为反应。比如在严苛父母养育下长大的孩子,他就适应了权威式的管理,进入社会后,可能处处畏首畏尾,无法做决定,如果他不及时改变自己的行为模式,那就可能会产生各种不适应,陷入各种冲突矛盾当中。
当我们不适应周围环境的时候,往往会感受到周围环境带给我们的压力或者威胁。这时候,我们的大脑会启动一个应激模式,身体和情绪会产生一些应激的反应。
通常动物在遇到威胁的时候,它会有三个反应,一个是战斗,一个是逃跑,还有一个是装死。人实际上也会这样,当遇到威胁的时候,通常人的身体会迅速地调动资源,准备战斗或逃跑,这就表现为肌肉紧张、心跳加速、呼吸急促,同时带来的还有消化系统等其它系统的抑制。这是人类在远古丛林当中进化留下来的生理反应,因为没有这些反应,人类也活不到现在。但是在现代社会,我们遇到的困扰,一般不是生命威胁,并不需要我们启动战斗或逃跑的幸存者模式,所以我们需要摆脱这些自动化的反应。
那我们第一步要做的,就是先要把身体的反应降下来,降低身体反应最好的方法就是调整呼吸和放松肌肉。
在刚才的呼吸控制练习当中,可能大家已经体验到了,当你有身体反应的时候,经过几个呼吸练习,可以有效地将身体那些不好的感受给降低下来,通过深呼吸,首先你的呼吸会平稳下来,随之心跳会平稳下来,接着整个人也会相对的平静下来。
前面我们讲,我们的一些自动化反应是由不同的脑区在控制。在现代神经科学研究当中,焦虑、压力会使大脑杏仁核和边缘系统过度活跃。当杏仁核和边缘系统过度活跃时,前额皮质就会受到抑制,使理智的、深思熟虑的功能被暂时地停止,以便身体能够快速应对当前的危急。因此,我们不太容易控制自己的情绪和身体反应。而有意识的呼吸训练能够增强前额皮质的活动,减少杏仁核的活动。长期坚持,会使前额皮质通过与大脑不同的结构和边缘系统等区域链接,下行抑制杏仁核的活动,调控情绪和身体的自动化反应。
当然,我们不能指望通过调控呼吸来改善我们所面对的事件,但是,我们可以通过改变应对事件的态度,对事件带来一定的影响。在同样一件事情上,如果你能够心气平和的说话,和你带着愤怒、怨恨的情绪表达时,事情可能就会有不同的结果。退一步说,即使对事件本身没有什么影响,至少在这个过程当中,你可以减少这些自动化反应以及负面情绪对你身体造成的伤害。
好,今天我们主要是说了一下我们的自动化反应,以及如何降低身体反应的方法。我们今天只进行了呼吸训练,当然还有其他的方法,今后有机会我们可以再进行练习。
下面是广告时间:
以上文字根据2021年6月12日心理沙龙录音稿整理。因为是做心理沙龙,所以更侧重练习,讲解部分就比较简单,如果想深入了解,欢迎阅读拙著《孔颜乐道:中国人的幸福心理学》。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