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18世纪的贵族女性,埃米莉·布勒特伊最出名的一个头衔,是“伏尔泰的情人”。
伏尔泰将她奉为缪斯,视她为一生挚爱,将她称为“真理女神”,将她视为照耀前路的星辰,甚至将自己比作围绕埃米莉运转的行星……

能赢得像伏尔泰一样的伟人如此炽烈的爱意,对于寻常人来说已经是一生之中最大的成就。
但埃米莉的成就远超于此——
在女性完全不被科学界接纳的18世纪,她成为了一位数学家、物理学家,也是法国第一位女性科学家。

埃米莉的父亲曾经是路易十四身边的礼宾官,虽然不太显赫,但也算得上见多识广。
但这样的眼界,也影响了他在教育方面的选择。
18世纪,科学界正在发生巨大的变革,物理学的地基正在被一点点打下,整个世界都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
而在这变化中,埃米莉的父亲身为时代弄潮儿自然不甘落后,每周都会邀请学术名流来家开沙龙,还对几个孩子的教育都十分注重。

他并没有因为埃米莉身为女性就对她有特殊安排,她和几位哥哥一起,学习数学、文学和科学,甚至还有击剑和马术。
父亲希望埃米莉能够用才艺补足容貌的补足,而埃米莉的确也在在学习上有惊人的天赋。
到了12岁,她就已经掌握了英语、法语、拉丁语、希腊语、意大利语和德语,更是在数学科学领域展现出了惊人的天赋。

那个时候,科学是绝对的“男人的领域”,没有任何人相信,女性也能够在这些需要理性思维的学科中能够有所成就。
女科学家?闻所未闻。
——女人嘛,穿衣打扮、骄奢淫逸、争风吃醋就占据了她们大多数的时间,又怎么能够和男人一样有所建树呢?
在那个年代,能够接触到科学的女性已经是凤毛麟角,而这样的主流思想又限制了她们的行动,难以潜心研究。
但埃米莉是个例外。
在所有的课程之中,她对科学和数学最着迷。那时人们还不了解赌博的数学原理,也没有固定的赔率,她甚至经常会用在数学中学到的知识去赌博赚钱,用来买书籍和实验器材。
16岁时,她甚至试图出席巴黎的科学界聚会。
可想而知,身为女性的她立刻就被赶了出去,但她却女扮男装,重新进入会场,聆听科学家之间的探讨。
这样异于常人的兴趣也让她的母亲感到很不悦,甚至扬言要把她送到修道院去。
但幸运的是,她的父亲认识到了她这份才智,还主动邀请自己学术界的名流朋友,法国科学院院长丰特奈尔来与她讨论天文学。

——但,在那个时代,再出众的女性,也是要结婚的。
在18岁时,埃米莉接受了一位陆军军官,夏特莱侯爵的求婚。
对于埃米莉来说,这是一个非常方便的安排,因为这名军官十分前卫开明,又常年出门在外,对她学习数学科学不会有任何打扰。
于是,从那一天起,她开始被人称作夏特莱侯爵夫人。

而事实证明,她的眼光十分正确。
夏特莱侯爵对于自己的这位夫人醉心科学没有丝毫怨言,反而还出重金为她买下了一座豪宅,专门让她摆放各种实验器材进行研究。
虽然在他看来,这只是这位年轻的夫人铺张浪费奢靡生活的另一种体现,但对于埃米莉来说,这已经是莫大的支持,让她能够有底气和许多知名的科学家交流,满足自己对知识的渴求。
这里值得一提的是,在18世纪的法国贵族之中,拥有情人并不是一件非常难以启齿的事情。
相反,如果你的情人十分厉害,那是一件十分值得炫耀的事情。
夏特莱侯爵自己有很多情人,对妻子的情人也予以足够的宽容理解。
于是,在27岁的时候,埃米莉遇到了39岁的伏尔泰。

一位是启蒙运动的领袖,一位是对文学科学都颇有造诣的侯爵夫人,两人却在邂逅的第一面,就被对方的才智吸引,一见钟情。
伏尔泰是为数不多真正鼓励她进行科学追求,涉足这个被男性垄断领域的人。
他并不认为一个女人出现在科学界是对男性的挑战,反而十分倾慕、欣赏埃米莉的才华。
两人之间不仅仅是恋人,更是一起在知识海洋中探索、志同道合的平等伴侣。

整整十五年,伏尔泰与埃米莉光明正大地同出同入,对彼此之间的亲密关系毫不避讳。
在伏尔泰的笔下,埃米莉是引人前进的明灯,是照彻寒夜的星空,是一切美德的化身——
“世上最美丽的生灵,成天都在用令人难懂的数学语言给你写信。
而我要用散文诗一般的语言告诉你,我一生都将是你的崇拜者和朋友。”
“她既欣赏壮丽光荣的事物,又有一种简约纯朴的情怀,这是严肃学习思考的产物。
没有一位妇人像她这么博学,‘女学者’的称号也没有谁比她更当之无愧。
但是她严肃有力澎湃雄浑的思想,并没有影响她细腻的情感,她能深入骨髓地感受到诗歌和文字的魅力,她对和谐性的敏感无人能及。”
这份恋情被视为“启蒙纪元最放浪的罗曼司”,得到了所有人的祝福,甚至也得到了夏特莱侯爵的默许。三人甚至还曾经生活在同一屋檐之下:
在伏尔泰因为出版《哲学通信》批评法国政体而被通缉后,埃米莉邀请他来到自己的庄园避难。

他们一同翻修了夏特莱侯爵的庄园,让这里发展成为了许多科学家的沙龙聚集地,在这庄园中一起学习。
两人在庄园两端,各有一套装饰典雅的房间。
庄园的图书馆藏书超过20000本,比很多大学都要更大、更全。
但庄园之中最核心的,却是数个有着当时最先进设备的豪华物理化学实验室。

在那庄园中安静度过的时日,成为了两个人最有成就的十五年。
埃米莉黎明时就会醒来,为伏尔泰朗读拉丁文和英文典籍,但在白天两人却互不打扰,只是都埋头于自己的工作。
一位仆人描述道“夏特莱夫人上午几乎一直在写作,完全不愿被打扰,但当她停止工作时,就变成另外一个人。她成为了一个幽默风趣,充满热情善于社交的人。”
工作完成后,两人相处时,又会讨论更多常人难以涉足的话题。
他们探讨微积分的应用,论证莱布尼兹和牛顿的思想,争辩自由意志从何而来,论述幸福的概念。
可以说,两人相处如同神仙眷侣,从诗词歌赋谈到人生哲理。

1738年,在法国皇家科学院悬赏“火的原理”论文时,伏尔泰认为热是由粒子组成。
两人在实验中一次次测量金属在加热后是否会增加出“热粒子”的质量,实验结果却并不如其所想。
伏尔泰坚持投寄了这一观点的参赛论文,但埃米莉却完全不能认同,与他产生分歧。在比赛截止前一个月,她决定自己创作,用深夜悄悄撰写了另一篇论文投寄参赛。
她在论文中提出,不同颜色的光具有不同的加热功率,并预料到了现在被称为红外线的存在。
——不过,那一次比赛,两人的文章虽都入围,却均未拔得头筹。
但当埃米莉的文章出现在法国皇家科学院,也意味着她成为有史以来第一位在论文署名的女性科学家。
直到这时,伏尔泰才知道,自己的这位灵魂伴侣悄悄隐藏的秘密。
纵然观点不同,伏尔泰却依然以一种智慧之爱,狂喜地赞美对方。

但更让人津津乐道的是,是埃米莉在牛顿物理学的成就。
彼时,英国已经沉浸叹服于牛顿理论带来的新变革,但在法国却还没有得到广泛传播,法国人依然十分抗拒,不了解,也不愿意了解。
但埃米莉在物理学和数学上的接触才能,让她看到了牛顿理论的前瞻性,也将其介绍给了伏尔泰。

伏尔泰与埃米莉合著的《牛顿哲学原理》,将其深入浅出地进行介绍,将知识的光辉带给更多的人,在法国建立了牛顿物理学的地基。
在后来出版的扉页上,埃米莉被画成了引导伏尔泰的女神,用镜子将牛顿的思想之光,折射到伏尔泰握着笔的受伤。
伏尔泰直言道:“我在埃米莉的注视下研究牛顿的哲学,而埃米莉可比牛顿要可爱的多。”

她将牛顿《自然哲学之数学原理》从拉丁文译成法文。
如果你曾经读过这一本数学著作,你就会知道这有多晦涩深奥,各种专有名词与科学深度让所有译者望而却步,整整六十年时间都无人完整翻译成法文。
而埃米莉却独自一人,完成了这本书的翻译工作,还加上了长达180页的注解。
条理清晰的解说注释,大量的实验论证,描述其实际应用,甚至将援助中一些用几何学论证的理论,改用微积分加以诠释。
她的现代技法和清晰的风格,很快就帮助法国科学家理解,并接受了牛顿的思想。
至今,这仍然是其标准法文译本。

1745年,她成为第一个阐明动能概念,并实证研究量化动能与质量速度关系的人。
她将重铅球扔到了粘土床上,发现两倍速度的铅球会渗透到四倍深度,三倍速则会到达九倍深度。
这表明,动能与速度平房成正比,而不是牛顿所建议的与速度成正比。
没错,“物体动能与其速度平方成正比”这一公式,正是她发现的。

伏尔泰曾经评价她说:“她一生之中唯一的过错,就是生为女性。”
固然现在看来有些时代的限制,但毫无疑问,在伏尔泰说出这句话时,这是一份莫大的赞誉,是在夸奖她拥有过人的智慧和冲破桎梏的勇气。
她因为身为女性,而被科学界排斥在外。
但她却毅然突破了种种限制,撞开严严实实的水泥天花板,在科学界留下了自己的名字,甚至在当时就已经得到了崇高的地位。

她在书中直接呼吁女性需要有公平的教育机会,女性的教育将为整个人类提供巨大的服务。
“女性之所以在各种领域的成就比不上男性,并不是犹如很多男性所言女性智力低下,而是女性得不到公平的教育机会。”

在后来,人们说到她的时候,大多会以“夏特莱侯爵夫人”称呼,会津津乐道地讲述她与情夫之间的风流逸事,讨论她和伏尔泰来往书信之中的甜蜜情话。
但……她不仅如此。她不只是某人的夫人,某人的情人。
她是一位女科学家,是一位在“女权主义”这个名词还未出现时,就已经行走在平权道路上的先行者。
source:
https://faculty.humanities.uci.edu/bjbecker/RevoltingIdeas/emilie.html#description
https://scriptamus.wordpress.com/2009/12/31/ladies-of-the-laboratory-3-the-scientific-slut-emilie-du-chatelet/
http://www.dapenti.com/blog/more.asp?name=agile&id=144743
https://fr.wikipedia.org/wiki/%C3%89milie_du_Ch%C3%A2telet https://plato.stanford.edu/entries/emilie-du-chatelet/
https://www.aps.org/publications/apsnews/200812/physicshistory.cfm https://www.smithsonianmag.com/science-nature/ten-historic-female-scientists-you-should-know-84028788/
https://thisstage.la/2017/09/enlightened-emilie-the-18th-century-feminist-before-feminism/
https://thonyc.wordpress.com/2010/12/17/a-feminist-newtonian/
https://penguinunearthed.wordpress.com/2011/07/19/travelling-feminist-emilie-du-chatelet/
https://www.hamiltorn.edu/news/story/nisita-12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