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认识“国展”

​认识“国展”

作者: 康桥_9293 | 来源:发表于2020-01-06 11:06 被阅读0次

​认识“国展”

文/康桥

      “国展”,是全国展览的简称,指的是“全国美术展览”、“全国摄影展览”和“全国书法篆刻展览”三大展览。

       “全国书法篆刻展”每四年一届,已经举办了十一届,今年是第十二届。作为业余书法爱好者,今年我才是第一次心存神秘之感远赴青铜器之乡——宝鸡市观摩“第十二届书法篆刻展”。可以说,宝鸡之行初识“庐山”真面目,青铜器博物馆体味“国展”新风采,收益匪浅。     

      作为“三大国展”之一的全国书法篆刻展览是中国书法界最高规格的综合性展览,被誉为书法界的“奥林匹克”。在新中国成立70周年之际,全国第十二届书法篆刻展览分书体在济南(篆书、篆刻、刻字展)、长沙(楷书、隶书展)和宝鸡(行书、草书展)三个片区举办,这在中国书协举办的大展历史上实属首创,很好地解决了集中一地展览给承办方带来的人力物力等方面的压力,承办地又分华东、华中、西北三个片区,布局合理,兼顾了书法爱好者观摩的方便,为广大书法爱好者呈现了一场精彩纷呈的书法盛宴。

      而地点选择在济南、长沙和宝鸡三个地区举办,也是充分考虑了这三个地方都有着厚重的历史人文背景:济南作为齐鲁文化中心,坐拥孔孟之乡及汉魏南北朝石刻集中之地;长沙历史遗迹众多,是三国吴简集中出土、收藏之地;宝鸡为周秦故地,以先秦青铜器出土及收藏而著称。宝鸡市更是本届书法国展作品的评审地,大家从各种渠道都看到了当时在宝鸡市会展中心进行现场书写面试的震撼场面,无不为书法越来越受到社会的关注而欣慰。   

      众所周知,宝鸡是青铜器的发现地,史称为“青铜器之乡”。作为西周王朝的发祥地,宝鸡见证了中国青铜文明的顶峰时期。正如著名青铜器专家马承源所说:“世界上凡是有博物馆的地方就有宝鸡青铜器。”著名的“四大国宝”(毛公鼎、大盂鼎、虢季子白盘、散氏盘)和“海内三宝”(大盂鼎、大克鼎、毛公鼎)均出土于宝鸡。     

      行草书展区设在宝鸡青铜器博物馆,该馆建在“中华第一古物”---石鼓的出土地石鼓山上。全市50000 多件(组)馆藏文物中,周秦青铜器占了一半。其中有全国著名的何尊、折觥、墙盘、卫鼎、秦公钟等国宝级青铜器。博物馆主体建筑面积10000平方米,内分五层,设有主展厅、临时展厅、学术报告厅、文物商店等。整体建筑浑然一体,结构严谨,以新颖、独特、雄伟的风姿,体现了青铜器庄严、凝重、恢弘、浑厚的神韵。拾阶而上五米大平台,步入雄浑典雅的五鼎展厅。序厅通道墙面装饰着凤鸟纹浮雕,天花板上是象征西周井田制的“井”字造型。沿着这历史的长廊,你便会走进一个青铜艺术的殿堂。抬眼望去,郭沫若先生手书的“宝鸡青铜器博物馆”几个大字熠熠生辉,与全国第十二届书法篆刻展会标交相辉映,成为观摩者争相留影的绝好之处。

细致点评,课堂外的现场实习

      12月13日至15日,甘肃省第二届书法高级研修班的40多名学员在兰州大学书法研究所组织下前往宝鸡集体观摩十二届书法展,派出了以秦理斌老师为首的强大老师阵容,作为书法教学的创新之举,把课堂搬到展馆,受到了学员们的欢迎。好多学员都是克服了诸多的困难踊跃参加的,而且去之前都做了很好的准备,可以说是有备而去的。14号(周六)一大早,学员们从四面八方赶来,汇集在青铜器博物馆前,交流畅谈,合影留念。逗留期间,又巧遇徽县书法协会组织的观摩团,也碰到了三三两两来自天南海北身背挎包独自观摩的背包客。一时间,平时冷落鞍马稀的青铜器博物馆馆前车水马龙,人来人往,一派热闹景象。     

     学员们在秦理斌老师和杨剑锋、张升、马宇老师带领下,兵分四路分头进入展区。诺大的展厅已经是人山人海、摩肩接踵,想靠近作品还得费点事。几位老师面对作品如数家珍,从作品的形式、内容、字体、用笔、意境和基调等各个方面娓娓道来,指点迷津,感觉各位老师就好像把所有的作品装在心里一样一点都不陌生。面对面、手把手地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课堂上深涩的理论,在这里感觉拨云见日、醍醐灌顶,快哉乐哉!

      我虽在观展前做了一点功课,从头到尾仔细看了一遍《中国书法》第11期关于十二届国展入展作品集、作者的创作思路及相关文章,以为成竹在胸了,但当站到真正的作品前时我还是一脸的迷茫,主要还是在门外转悠,基础太差,相关知识太少,也就只能囫囵吞枣地接受,待以后再慢慢地消化吸收吧。

相互融合,取各家之长展己风采

      行书是本届国展投稿数量最多的,入展数量也是最多的。观摩中看到,本届行书作品以取法米、颜、何绍基的最多,其次为黄庭坚、苏东坡、八大山人、白蕉书风等,写二王的有所减少。秦老师是以行书见长的,我紧随其后,认真聆听、仔细揣摩。我以为,书法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艺术,老师教我们,临帖时就要读帖,读古人的帖与看现代人的作品有很大的不同,必须二者结合,才能相得益彰,有所收获。

      草书是最为吸引当代书家倾注热情的书体,能够酣畅淋漓地表现自我性情,因此,入展的作品也比较多。表现激越、豪放、刚健、雄强等主流大草书作品,多以张旭、怀素、黄庭坚、祝允明、王铎、倪元璐等为基,或多或少地融入了自我的笔墨表现特点与审美追求,普遍强化了字形的大小收放、黑色浓淡对比、用笔节奏的疾缓变化等。    

      这些作品古典高雅、厚重大气,呈现了传统汉字文化的艺术魅力,吸引了大量观众。静心欣赏完这场文化底蕴深厚、走在书法艺术前沿的大展,不少观众感慨万千。

      正如山东作者杨刚亮说:他的王维诗《积雨辋川庄作》作品,以何绍基书法为基调,略掺颜真卿宽博、疏阔之气及北朝碑刻的方刚、古朴之茂,以中锋用笔,糅合篆籀、隶书笔意,以裹锋、绞转行草笔法贯穿气脉。取法多元,贵在融合,违而不犯,合而不同。

      还有湖北入展作者蔡克能说:他在构思十二届作品创作风格、面貌时,以二王阁帖为基调,融入颜真卿行书的体势与篆籀笔法,在遒劲中增添几分厚实与雄浑,并参以国画墨法及黑白意识。

      现代书法,不可能一昧地去追求古风,而是要做到古今融合,古为今用,他为我用。这样,作为汉字艺术的书法才会具有旺盛的生命力,才能更好地走上文化自信的康庄大道。

新人辈出,长江后浪推前浪

      从各种统计情况看,本届国展的作品水平都非常高,新人辈出,不同门类、不同风格的作品都有,很多作品令人印象深刻。

      本次甘肃入展的作者中,我认识的张升、李步宁、颉江泊、曹恩东等都是80后,而且张升、颉江泊老师都是双书体入展,展现了势不可挡的劲头。张升参展作品是隶书和草书, 颉江伯参展的是行书和楷书,颉江泊更是“中国书法大厦杯”50万元奖金获得者。这两位年轻的书法家都是我的老师,学识渊博,为人谦逊,在高研班上课时能够毫不保留地分享他们的习书和创作经验。本次课外教学又随团担任现场讲解,以入展者的身份为学员们剖析入展作品,庖丁解牛,可谓游刃有余。    

      张升在谈到他本次创作作品的设想时说:他这次入展的隶书作品是秦隶,避开了汉隶的主流,以里耶为主,辅以睡虎地和帛书。内容选取《礼记•礼运》之《大同》《小康》篇,该内容与时俱进,易于理解。书写上主要是针对同字异形寻变化,笔法墨色求统一 ,章法布白合自然,生僻繁琐作调整,追求整体和谐融洽。

      颉江泊说:余书自二王入,于集字《圣教》及二王手札用功颇多,然未有大进,退而习南宫,后于故宫见东坡、玄宰、觉斯真迹,似有所悟。临习元章之际,又间以宋人手札。此次以《文心雕龙》为文本,掺《石门铭》笔意,加碑版墓志体势。    

      郞照玉老师虽在十二届国展没有入展,但在紧随其后举办的首届“书圣故里,魅力琅玡”全国书画篆刻展上获得了第一名的好成绩。

      我有幸都听过上述几位年轻书法家的课,从几位年轻人的习书和创作经历看,都经历了千淘万漉,最后才吹尽黄沙看到了真金白银。正可谓:后生可畏,我辈代有才人出!

      四年一届的“书法奥林匹克”展览结束了,但由此而产生的书法热还在继续,一大批为了能够入选下届国展的书法爱好者们还在拼搏着。不管人们对国展的议论是褒是贬,但作为展览艺术的传统文化——书法必将存在,而且会更加自信!

作者简介:张强(康桥),男。依崆峒山,傍泾河水。生桫椤塬,学哈尔滨。年逾五十,历经风霜。出身医科,偏爱诗文。弄情笔墨,习修武学。“兰马”拥趸,万步有约。运动达人,健康桥梁。曾在《散文选刊》《家乡》《飞天》《甘肃日报》《平凉日报》《甘肃农民报》等媒体发表散文数篇。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认识“国展”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elnhac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