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月13日,教育部发布“强基计划”招生改革试点,主要是为选拔有志于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且综合素质优秀或基础学科拔尖的学生。“强基计划”的出台必然对国家人才培养产生重大的影响,学校和学生也要在“变革”中进行“变化”。
从国家层面来看,“强基计划”出台的三个意义。一是强国。强基计划的人才聚焦高端芯片与软件、智能科技、新材料、先进制造和国家安全等关键领域以及国家人才紧缺的人文社会科学领域。科学无国界,科学家有国界,这对于新时代背景下中国实现“四个自信”和两个“一百年”的中国梦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二是强校。钱学森之问“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人才”,是教育界和社会需要破解的难题。36所双一流高校有了“强基计划”这个良好的培养模式,在人才培养方面要有所突破,真正培养出“立志报国”的创新拔尖人才,这对于做强高校,发挥大学真正的领头羊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三是强学。“强基计划”录取的学生采用单独人才培养方案,实行导师制、小班化和本-硕-博衔接的培养模式,高中与本科阶段夯实基础学科能力素养,硕博阶段鼓励学生参与国家重点实验室、前言学科中心、集成公关大平台等项目研究,摒弃功利化的学习,强化学生学习的连贯性。
从学校层面来看,应对强基计划的四个变革。一是强校长。一位好校长就是一所好学校,校长的教育理念、教育责任和教育作为,要始终与国家同脉搏。新时代背景下,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实施五育并举的办学行动,推进学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是每一位好校长的教育责任;二是强教师。教师是立校之本,学校的发展、壮大,教师是关键。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升教师能力素养,鼓励教师创新教学模式、改进教学方法、形成教学特色、培养教学名师。通过强基计划,引领教师的卓越成长;三是强课程。课程是学校最重要的产品,中学要开齐开足国家课程的基础上,开发开好校本课程和地方课程,为学生的多样化发展提供多样化的选择,为学生的“强基计划”打好厚实之基。四是强学生。落实学生的必备知识,打好学生的学习基础,这是任何一所学校教育教学的首要任务。回归学习本源,不走功利之路,楼高需要基强,打好学生基础学科的学习,包括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是强学生的必由之路。
从学生层面来看,迎接强基计划需要五个加强。一是强基础知识,一棵树要想茁壮成长,打好根基是必须。“强基计划”选拔的是那些“综合素质优秀,高考成绩优异,基础学科拔尖的学生”,这些都离不开学生在中学学习阶段打下良好的基础。二是强关键能力,关键能力为“知识获取能力”,“思维认知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这三个能力群都是基于扎实必备基础知识的升华,是学习螺旋式上升的一个过程。三是强学科素养,学科素养将我们未来的接班人、建设者在各个学科当中应该具备怎样的标准作了画像式的描述,是在复杂环境中对必备知识和关键能力的综合运用。入选“强基计划”的学生需要在基础学科扎实的基础知识,综合的关键能力的基础上,对学科具有厚重的学科素养。四是强核心价值。核心价值是“强基计划”的关键所在,解决了“为谁培养人”的问题。入选“强基计划”的学生首先要认同“强基”理念,具备“强基”特质,即“胸怀家国,志向坚定,有志于未来从事基础学科和关键领域研究”,将学生培养成肩负时代使命、具备全球视野、推动科技创新、引领社会发展的未来各行各业拔尖领军人才。五是强家国情怀。中学要着力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把家国情怀的作为入选“强基计划”学生的深厚根基,实现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有机统一,实现中华传统文化与世界多元文化的有机统一,做一名有“中国芯”的拔尖人才。
我们国家之所以缺乏重大原创性科技成果,“卡脖子”就是卡在基础学科上。“强基计划”突出基础学科的支撑引领作用,让一批有志者能够潜下心来推动突破引领社会。基于这一重大国家战略,学校要做好变化和变革,学生要做好迎接和挑战,“强基”的根本目标是为了“强国”。
2020年5月17日黄冈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