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重读《我们时代的神经症人格》小结 -2019-11-24

重读《我们时代的神经症人格》小结 -2019-11-24

作者: 明道若昧 | 来源:发表于2019-11-24 21:05 被阅读0次

重读《我们时代的神经症人格》小结

神经症是一种由恐惧(焦虑),由对抗这些恐惧(焦虑)的防御措施和为了缓和内在冲突而寻求解方案决的种种努力所导致的心理紊乱。这里的恐惧和焦虑可以互换。作者同样认为,神经症的共同因素,就是焦虑,以及为对抗焦虑而建立起来的错误防御机制。

神经症者对自己有很高的期待,无法接受现实的自己,因此内心充满了矛盾和冲突,总是在和自己进行一场永远不可能赢得胜利的战斗。神经症者缺乏安全感和归属感,对安全感的渴望无限“贪婪”,过分索取的结果是耗尽自己的精神和肉体的力量,从而导致安全感和归属感更加缺失,循环往复的恶性循环。

神经症者都是某种程度的完美主义者。他无法接受现实中那个有缺点的自己,无法与自己和平相处,他把自己当成敌人和对手,总是处于战斗状态。他的思维方式是非此即彼的,全或无,他想找到一种方法,一劳永逸地解决问题,却永远也找不到。他不允许自己犯错误,不能容忍一种有缺陷有遗憾的生活和人生。他的自我是分裂的,既自负又自卑。他觉得自己无能为力,但与此同时又不停地试图说服自己可以达到设定的目标。

 

神经症者内心有许多“不合理信念”。“我一定要成为一个成功人士”只是其中之一。他的目标高远,但现实的脚步却跟不上。他本来是有某种潜力和天赋的,但由于他把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花在与内心的交战上,这就严重限制和磨损了他的才能的发挥,也就限制了他的成就。但他对自己的期待实在太高,缺乏行动和成就的支撑,因此他永远无法找到自信。

神经症患者有哪些明显可被观察到的态度?

1. 特别依赖他人的关爱和称赞,却往往缺乏对他人关怀和体谅的能力。

2. 由内心不安全感引发的自卑感和不足感。自卑感表现为自我贬低,不足感表现为一种对别人认同感的过分强烈的需求。

3. 对自我肯定的抑制。抑制自己的正当欲望追求和个人立场,优柔寡断,缺乏主见。

作者认为上面这些因素所导致的状况,或者由类似的种种因素所形成的状况,是一种在内心中不断增长的、到处蔓延渗透的孤独感,以及置身于一个敌对世界中无能为力的绝望感。对个人环境因素所作出的这种尖锐的个人反应,会凝固、具体化为一种性格态度——焦虑。

焦虑意味着情感的隔离和孤独,同时往往伴随着自我的内在软弱感,表现为一方面希望依赖他人,另一方面,由于敌意和不信任的存在,又不可能依赖他人。这种内心冲突造成的不可避免的结局就是:不得不花费绝大部分精力来寻求安全保障。而且焦虑越是难以忍受,保护手段就越是需要十分彻底(非常难以实现)。

一、焦虑

焦虑是本书的核心出发点,作者认为人不是受所谓快乐原则统治的,而是受安全的需要所支配的。个人生来的主要动机就是寻求安全,避免威胁和恐惧。由于人一生下来往往处在一个看不见的充满敌意的世界里。所以他充满着不安全的恐惧,这种不安全感又直接导致焦虑。这样,寻求安全、解除焦虑就成了人主要的无意识冲动,成了人的行为的主要内驱力。

而这种追求安全感所产生的焦虑,往往来源于自我和外部世界反复对比和对自己的目标的无意识的不停地抬高,从而无可避免地陷入一种病态的竞争的,体现在两个方面:

1.   与泛化(整个社会)的对象竞争,而不是基于个人现状和基础的合理目标,追求赢的结果而不是慢慢完善自己的内容和过程。

2.    脆弱敏感的期望或者说野心。

如果不能及时修正这种病态的竞争心理,最后往往会形成这样的恶性循环:

焦虑、受伤的自尊心 —— 对财富,权利,名誉或者其他类似事物的追求 —— 不安全感和焦虑的增加 —— 逃避竞争的倾向(伴随着自我贬低的倾向) —— 由此而导致的现状和期望之间的巨大心理落差—— 产生更大的试图弥补落差的紧迫感 —— 不断增多的对好运的幻想 —— 越来越敏感和焦虑(伴随着逃避倾向)—— 越来越多的不安全感和焦虑 —— 最终会在精神上和肉体让人不堪重负而崩溃。

 

二、负罪感

根本原因:自我人格和理性人格的缺失。

1.    没有客观的,不受别人影响的是非观念

2.    往往被恐惧、情绪支配行动,缺乏理性思考的能力。而被恐惧和情绪支配的判断和行为失败的概率相当高。

3.    缺乏捍卫自己意志,发出不同意见的表达能力

4.    需要他人的认同来建立安全感和自尊心。

现实成因:

1.    父母强大的权威认同,取代了理性判断的训练。也许你从小都是听父母老师的话长大的,缺乏自己的思考。当你本性与他们教给你的观点相冲突时,你就会有这种自责。

2.     从小得过多的赞美或者承受过多的批评,使得安全感建立在他人的认同之上。

心理表现:

任何事情都会归结于自己的软弱无能,无力。脆弱敏感,即使只是小事也会感到极度痛苦。如果不能处理这种情绪,就容易被熊熊燃起的愧疚感折磨得面目全非,内心的声音被淹没在不安和空虚感中,真实的自己也被覆盖。

心理学家霍金斯在关于各类情感能量等级的分析中,把羞愧排在最低位,其次是内疚,认为羞愧和内疚是人对自己伤害最大的不良情绪,负面分数超过悲伤,愤怒和恐惧。羞愧的能量级几近死亡,会严重摧残身心,毁掉一个人。

在成长过程中缺乏理性的自我认同,没有建立牢固的自我认知体系,所以他非常渴望别人的认同,这种对认同的渴望是强烈的、贪婪的。这导致他不自觉地寻找那些能够认同他的人。这种追寻要么会使自己脆弱敏感,要么被人利用。总之,他很难如愿以偿地获得他想要的那种的认同和归属。

学会独立。要做到这点,我们需要审视和纠正自己头脑中的不合理信念:别人应该爱我,应该支持我、关心我、喜欢我,应该对我好。如果你这样想,你自然会处处遭到挫折,感到伤害,因为不可能每个人都对你好,都支持和喜欢你。

正确的信念是:我希望别人对我好,但我不知道不可能每个人都对我好,因此,如果有人不喜欢我或忽视我,我也不会觉得“受伤”,因为别人没有义务对我好,没有别人的喜欢,我也一样能够活得很好,这没什么。学会独立和坚强,学会依靠自己。别人没有义务来关爱和帮助你。

三、对爱的需求

 

爱与对爱的病态需要这两者之间的差别就在于在真正的爱中,爱的感受是最主要的;而在病态的爱中,最主要的感受乃是安全感的需要,爱的错觉不过是次要的感受罢了。换句话说,若是一段感情只是为了追求安全感,那么这份感情本身恐怕就没有多少爱情在其中。

这种现象现今颇为正常,求偶关系中女方对于男方的物质要求同样也是一种安全感的保障。在缺乏感情基础的关系中,一旦安全需求得不到满足,感情随时可能发生剧变。不过对于这种安全感的定义,不论哪个时代都颇为适用。

神经症病人对爱的追求就存在一种误解,常常把个人需要误认为是爱。他们眼中的这种爱,可能就是一种表面的、脆弱的安全感或幸福感。

另一方面,神经症病人也会表现得永不知足,不愿意与别人分享,而且还要求对方无条件的爱。这种无条件的爱表现为:

爱我而不计较我的任何激怒人的行为。

希望被人爱却不给人以任何回报。深感自己无力爱,无力给予爱。

希望自己被爱,希望对方为自己牺牲。

对无条件的爱的要求, 反映出神经症病人的冷漠无情,不会为他人着想的心态。这种心态后面,隐藏着一种内在的敌意:

意识不到自己不合理的内在要求。

能意识到,但深信自己无能无力,必须依赖别人。

其实,就我们普通人而言,或多或少都会显露出这些神经症症状,只是轻重程度不一。若较轻,完全能自我调节;若较重,则难以自我修正。所以此书也为我们日常生活中看待人心提供了一个非常好的角度。毕竟人心和人性都属于那种复杂、不分性别的东西,这类话题聊上一个世纪也不过时。

四、怎么办?

 

《我们时代的神经症人格》作者本人就是神经症患者,他并没有给出如何消除这些心理问题的答案,但客观地认识和是正确的对待这些问题,将会有助于我们减轻和逐渐摆脱这些问题对个人心理的困扰。

第一个建议就是:

学会接受自己,无条件地接纳自我。不再把自我的价值建立在“表现”和“成就”的基础上。他总觉得:我表现不好,所以我没有价值;我不够优秀,所以我没有价值。必须纠正这些信念。为什么要因为“有缺点、没成就、表现不好、不够优秀”就拒绝接受自己呢?

在接受自己的基础上来改善自己、超越自己。接受自己,不等于安于现状,从此不必再努力。接受自己,是承认和接受事实,客观地评价和认识自己,不回避不幻想,不用一个完美的幻象来代替现实中的自己;接受自己,是从根本上重新定义自己的价值,不再把自我价值和自信建立在那些易变、脆弱的外界事物上。

接受自己,你会活得坦然和自信,不再为自己的表现而焦虑,因为你的表现与你的价值无关。在这种心平气和的状态下,你的潜力可以得到更充分的发挥,你的时间和精力可以更多地花在自己的目标上,而不是与内心的战斗上,于是你更容易取得进步和成就。

接受自己,就是拯救自己。

第二个建议是:

合理地期待自己,找到“理想自我”和“现实自我”之间的平衡点。自我实现是人类的正常需要,因此想取得成就甚至想成为“不平凡”的人,都是正常的想法, 社会的规则是在竞争中自然形成的,很多人的成功是时代、才华、机遇,背景资源等因素机缘巧合的结果,并非单靠个人努力可以实现,更不是靠强烈的、偏执的动机和期待就会变成现实。

什么样的理想和期待才是合适的呢?马斯洛对人类最高层次的需要“自我实现”是这样定义的:人倾向于充分地发挥他的潜能,不断地成为他能够成为的那个人。注意这里的用词:“能够成为的那个人,而不是“想要成为的那个人”。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重读《我们时代的神经症人格》小结 -2019-11-24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elrrwc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