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长假,心里憋闷太久,总是想出去透透气。可是年后到现在,一直没有远行。宅是主调。
李先生说今天去安装可视对讲,他一个人去就可以了。我不干,一定要同行。一来他自己开车不大放心,二来实在不想待在家里了,感觉自己就要爆炸了一样。
晚上做公众号、写简书,到很晚,早上很早醒来,继续编辑今天的推送。一路上困得要死,很快睡过去。直到车停在楼下才强行醒来。
后来,去逛商场。两个人像小朋友一样手挽手走进完全陌生地方,一眼看到了各种帽子。试戴、比较、纠结、付款。李先生习惯了微信付,结果很尴尬,微信没钱了。好吧,大大方方用我自己的微信付。
然后,他赶紧用APP转账给自己的微信,生怕一会儿再付款再遇尴尬。我因为是自己付的款,于是调侃他:“人家一看就知道我们是老夫老妻。”可是心里还是感动于他的小尴尬。谁付款,他心里一直都很在意——必须他。
两个人在陌生的商场,满商场陌生的人,可是一边走一边聊天,心情很快放松起来。
看到这家别致复古的餐馆,忍不住掏出手机拍下来。并没有进去吃饭的愿望,只是觉得赏心悦目。
看到美的东西,总是想逗留一下。关在家里太久,每日两点一线太烦,视觉都变得疲劳了。于是,出来透透气,解放一下自己疲劳的眼睛。
宅在家里的好处就是不会因为消费而去烦恼钱的问题,可是只要一出门,“钱”便成了无可回避的问题——看着各种商品,总是会觉得自己的钱太少了。
总是幻想着什么时候可以不计较价位高低,只买喜欢,而不必顾虑自己的钱包撑不起任性的消费——感叹一下罢了,自己还是穷人一枚。
一顶帽子而已,很普通,148块。付款完毕,我将它扣在头上,问李先生:“是不是太贵了?你说它值吗?”李先生看看我,答曰:“不值。但是你喜欢就值。”看着他的带笑的眼睛,毫无破绽。好吧,真心话。我信了,哈哈。
两份米线套餐,不太好吃,91块。“我知道它不值,但我接受得了。”一向抠唆的李先生时时刻刻不忘向我宣示他消费观的更新。
我们相对而坐,吃得很慢。我也不忘向他宣扬我的那一套随时随地可以唬人的“哲学”理论。
“我觉得我适合去读哲学和心理学。”我说。
“那我呢?我适合读什么?”李先生切切地问。
“你适合读理财方面的,别的我还没想到。”
一份米线而已,吃出了人生哲学,讨论的话题也蛮高大上有木有?
冲这感悟,91块,不贵。
人,不能总是将自己困在家里。真的会变呆的。我这么呆,就是因为之前在家里憋闷太久了。
世界,到处都隐藏着智慧。所以,有空就要去看看。
消费观一直在发生变化,喜欢的东西越来越舍得去投资。喜欢,就一起去吃。喜欢,就买回来。不好高骛远,也不再喜欢将就。逐渐地,对生活提出更高的要求。
其实,这不是简单的消费观的问题,应该算是生活理念的一场革新。或者说,自己不光年龄在增加,也真的在现实的生活里不断成长着。
幸福的是,两个人的思想,同步。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