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内心是否嫉妒过他人?你是否为自己内心的嫉妒而自我否认过自己?你是否为嫉妒而深陷痛苦的泥潭?
今天听了茱莉娅·西萨的《嫉妒:一桩不可告人的心事》这本书,让我正视了内心曾有过的嫉妒心理。
在这本书中,作者从三个角度,向我们全方位地剖析了嫉妒。在拆解中,根据内容的逻辑性,首先,从历史的角度,追寻嫉妒在历史上的发展轨迹;接着,从人性的角度,了解嫉妒到底有什么样的破坏力;最后,从成长的角度,学会正视自己,发掘嫉妒的价值。
现代人和古希腊人的想法如此不同,追根究底是文化的不同。在古希腊时期,嫉妒就是自尊心的代名词,是受人推崇的,这是当时社会上的主流思想。当时哲学界的大咖亚里士多德也认为,因为嫉妒而战斗是敢于与不公平抗争的表现。正是在这种观点的影响下,嫉妒慢慢发展成为了人们需要清除的一种情绪。
受斯多葛主义学派影响,人们对嫉妒的看法也发生了变化。嫉妒不在是自尊心的象征,而变成了一桩难以启齿的心事。再后来,人们对嫉妒的解读越来越深,批判也越来越多。很多人认为嫉妒并不是自尊心,而是一种虚荣心。一个人如果不攀比,是很难产生嫉妒之心的。
直到现在,嫉妒在很多人心中仍然是一种无法言说的情绪。人们依然延续着古希腊时期斯多葛主义盛行后,对嫉妒的态度。不过,在现代心理学中,人们对嫉妒又有了新的解读。很多心理学家认为,嫉妒源自于内心的不安全感,并不能狭隘地定义为虚荣心。
纵观历史的发展,我们可以发现,嫉妒在人们心中原本是一种正面的情绪,是自尊心的代名词。在古希腊时期,人们维护自尊心的行为即使激烈也能被大多数人理解;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由于斯多葛主义的盛行,人们需要保持内心的平静。对于嫉妒这种干扰性强的情绪,人们需要予以清除。
从此,嫉妒就变成了一件不可言说的心事。在之后,嫉妒在历史的长河中不断遭到各种解读,有人说是虚荣心、有人说是卑微,众说纷纭。但到了现代,人们对嫉妒又有了新的解读。在现代心理学家看来,嫉妒是源自于内心的不安全感。尽管人们对嫉妒的解读千变万化,嫉妒在生活中仍然是禁忌话题。
接着,跟随作者的脚步,探寻人性,了解嫉妒的破坏力。一种自残式的破坏,会让自己陷入痛苦的泥沼。一种疯狂找茬式的破坏,会让对方陷入麻烦的边缘。另一种的破坏是毁灭性的,有的人甚至不介意和对方同归于尽。这三种破坏力是层层递进的关系。一个人如果开始嫉妒了,他首先伤害的是自己。这时候,嫉妒的破坏力是自残式的,这种破坏会使自己堕入痛苦的泥沼;接着当痛苦达到一定的程度,有的人就会想报复,他们会开始想办法伤害别人。这种破坏是找茬式的,会使对方陷入麻烦的边缘;最后,当痛苦压抑得太久,或者嫉妒的那个人本身承受能力太弱时,还会有第三种破坏,这种破坏是毁灭式破坏。在这种情况下,有的人甚至不介意与对方同归于尽。
那么我们该如何正视自己,发掘嫉妒的价值呢?
先看看克服嫉妒的第一步,那就是说出嫉妒,为充满压抑的自己松绑。接下来,我们看看克服嫉妒的第二步,那就是转化嫉妒,使自己拥有前进的动力。我们来看看克服嫉妒的最后一步:放下嫉妒,拥有爱人的智慧。当第一步,我们说出嫉妒时,我们释放了内心的压力,但是心里还是嫉妒着某个人;到第二步时,我们转化嫉妒为动力,成为了一个更好的人。也许,我们已经失去了嫉妒那个人的理由。那么,我们现在需要的是第三步,放下嫉妒,做好心理建设。这样一来,以后遇到再优秀的人,我们可能都不会再嫉妒了。
现在,我们应该知道了,嫉妒其实没有必要成为一件不可告知的心事。如果我们能大声说出嫉妒,正视嫉妒,变嫉妒为动力,学会爱人,相信我们每个人都不会被嫉妒所困。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