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引言1
1
开篇,作者提到一个语言问题导致的重大利益难题。或许有些人还记得,美国911事件中其实是有两架飞机与8:46和9:06分别撞击了世贸中心的北、南两座塔楼。一般我们认为911事件就是一起事件。但涉及到保险理赔,事情就不一样了。如果两次撞击算作两次事件,那其实就需要双倍赔偿。
现实的本来面目与它在人们头脑中的表征并不总是意义对应的。思想的语言(概念语义学)赋予了我们用不同或完全对立的方式“框架”(frame)同一个情景的能力。
取决于我们对应该专注什么或应该忽略什么的选择。
很多辩论,都是这样两种不同框架方法的明争暗斗。
2
思想语言另一个有趣的特征。我们的大脑在思考如何计算哪天发生的事件时,要求我们把那天的事件当成是能够被统计的东西。
(这种统计,在第三章讨论,约略有两种)
人类大脑把物质划分为离散性物质(例如,香肠)和连续性物质(例如,肉类),把时间划分为离散性事件(例如,过马路)和持续性动(例如,漫步)。
(人们对事物有个认定,离散或是连续,进而再认识其部分,离散或是连续;认识事物所在的整体。)
语言中充满了各种诸如“事件是物体”和“时间是空间”等深藏不露的隐喻。事实上,空间不仅是识解时间的概念工具,它还可以用来解释多种状态和情形。
(一个例子,就是人的名字。我们了解某人,或许知道其履历性格,或是生平爱好,或是年龄身高。但即便我们把这些里面许多信息都弄错了,在知道了真实信息之后我们依然觉得了解的还是那个人。这就是因为名字。
我们是通过名字来认识人的,当然生活中很多名词也是类似。知道了名字,我们的所有信息就仿佛有了第一个立足点,而缺了名字,我们可能都意识不到对方是个什么存在。
比如谈到人工智能,大家对“阿尔法狗”的名字朗朗上口,甚至有些人内心真的默认这是一只狗。但是同样在其他领域我们使用算法达成的成就,就鲜有人明确记得,因为它们并没有独自的能力。我个人对人工智能的热潮一直不太理解。在许多人的话语中仿佛这是某种人们新近发现的巨大超能力。然而计算机在发明的第一天,它不就是一种“人造的,也就是人工的”,同时又是能做许多计算的“智能”之物么?许多领域默默地在飞速前进,我们置若罔闻,或许它们也欠缺一个名字。)
名字之所以有意义,是因为口头上的名字
(或是书面的)起着一种链接(link)的作用,它链接了我们当下所使用的这个词与当初的命名行为。
人名逻辑以及其他与命名事件绑定在一起的词语逻辑缓解了我们对上述情况的担忧。(避免语言自己定义自己而让人们不知所云)
(有些名词让原本不被注意的东西在人们认知中有了地位,而有些现象或事件已经弥漫在空气中,就欠缺一个名词把他们汇聚起来,就像是武侠小说中令狐冲体内散漫的真气一样。而一旦名词形成,它就会具现化为一种特定的猛兽。
这种名词,已经不仅仅是名词,它出生于一种环境之中,有着比字面意思更特殊的内涵。比如“内卷”这个词,原本在学术上形容一个系统不再进行正像变化,以至于变化的方式开始不利于发展。简单来说,就是“进化”这个词某种意义上的的反义词而已。于此同时,年轻人觉得自己生活在激烈的竞争之中。然而“激烈竞争”这个词显然不足以满足人们自我标榜特殊性的需求,于是人们发现了“内卷”这个词,并把它套在了自己身上。瞬间,这个词原本的意思就发生了改变,但其负面的情绪却奔涌而出。
不过值得注意的是,这种情绪也只是情绪而已。因为有一个明显的证明,就是它翻译之后,只保留词义的情况下,就会显得索然无味。见过一个采访董明珠对“内卷”怎么看的视频。类似的还有采访阿米尔汗对“小鲜肉”看法的一个报道。一旦对不了解者解释,这些词的概念就会变得平平无奇且无聊,对方也就只能用一些平平无奇的正确话语来应答。)
然而,并不是所有词语空缺都有这份运气。
马克·吐温(Mark Twain)曾在作品中利用过叙实动词的这个语义特点,他这样写道:“这个世界的问题并不在于人们知道得太少,而在于他们了解了太多不是那么回事的事情。”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