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世界上总有一种人在为别人而活,而且这种人不在少数,她们就存在于中国的好多家庭里,她们称谓是妈妈。
前段时间,朱雨辰与他妈妈的事件闹得沸沸扬扬,我不太关注娱乐新闻,但是对于这件事情我也略知一二,这个略知一二真的不是古人谦虚的那样的托词,而是真的只是知道一二而已,所以,这件事情在这里就不在讨论了,而今天我要讨论的是我自己的母亲。
从小到大,我的母亲在我眼里,都是一个脾气很好的人,在她小时候,家住农村,家里很穷,她有6个姐妹,在他们都还很小的时候,外婆就让他们上学,于是把适龄的大姐和二哥就送到县城里上中学,我妈是老三,从此就成为家里的“老大”,为了给城里的大姐和二哥攒学费,家里的父母不得不更加早出晚归,有时到了周六周日,外公外婆挑着百多斤的煤连夜走路去县城给大姐二哥送钱,在天刚蒙蒙亮时,到了县城,外公外婆先把两担子煤卖掉,然后给大姐和二哥送钱,当外公外婆每天都在外面工作维持生计的时候,我妈妈作为家里的老大,不得不担负起弟弟妹妹的照顾工作,还得吧家里的家务打理好。我小时候,我妈常常对我说,她们小时候连饭都吃不饱,有时候,天都黑了,还不知道晚饭在哪里,但是又得给猪做食,于是她常常在天黑了还在用砍刀在砍猪草,我问她你不怕砍到手吗?她说“那有什么办法,人就算不吃,猪也要吃啊,猪不吃就长不肥,长不肥就卖不了多少钱,买不了钱就供不上大姐和二哥在城里读书,,,,,,” 我母亲那时候也读书,我外婆以前是乡村教师,很重视教育,总希望每个孩子都能够接受教育,于是她和外公拼命地帮孩子们赚取书学费,同村的妇人都说我外婆真的是太拼命了,说这样拼命死得早,但我外婆要强,她哪听得来这些,她更加努力,一定要将这几个孩子送出头,但是现实就是残酷的,那个年代人人都很穷,每个人都揭不开锅,更别说向别人借粮票了,外婆的家里已经很穷了,穷得有时候揭不开锅的地步,我妈妈和三姨,也就是他们家的老四,很懂事,我妈妈读了5年级以后,就没有再升初中了,那个年代,5年级就算是小学毕业了,三姨则是读了3个一年级读完就没读了,三姨那时候还小只是不想读书了,我外婆拿着扫帚打她,她都不去,我外婆无奈,因为家里实在是供不起别的小孩读书了,而我的妈妈,则是因为,如果她去县城读了初中,那么意味着家里的开销增大,而三姨那时候有还小,在外公外婆外出做工的时候,她也不能独自照顾家里的其他小孩,所以,权衡之下,wode妈妈就跟外婆说不想读了,我外婆,没有阻止,只是淡淡地说了一句,“哦,不想读了,那就不读了吧”声音很轻,也很无奈,我外婆也大概也明白,如果老三也上县城了,那么家里就真的没人照看了,而且多了一笔读书的开销。
就这样,我的妈妈成为了家里的一个“小妈妈”,在外公外婆外出的时候,担负起家里的事物,就这样,妈妈慢慢在时间的伴随下长大,结婚,然后有了我,然后把这些说给我听。
我的妈妈,一生都在为别人而活,孩子时,为了照顾家人,结婚以后,为了丈夫,有了我,为了我而活,她从来都不擅长照顾自己的情绪,但是她确非常在意和擅长于照顾别人的情绪,有时候,w我觉得她对我很冷漠,她并不是每时每刻都在意别人的情绪,她也会对别人的情绪表示冷漠,我以前很恨她的冷漠,后来我知道了,如果一个人忽视了自己的情绪太久是没法一直在意别人的情绪的。
在我读大学以后,我对她有很多误解,有时甚至觉得她一点都不爱我,总是把钱看得非常重要,甚至比我重要多了,因为她老是把钱放在嘴边,但是她没钱仿佛只是一种口头禅,她从没想怎么去赚钱,也从未对此做出过任何的努力。我以前也特别讨厌她这些性格,但后来,我渐渐成熟,渐渐想要去了解这么一个人。当我有时候和她谈话的时候,我能明显地感觉到她的无助,因为她没有接受过良好的教育,所以,你在人群多的地方,遇见生人的地方,可以很明显地感觉到她的局促不安。
她就是你在街上可以看出的那种,一眼就认为和善良淳朴,很值得信任的那一类人。尽管,我们生活在一天天变得更好,但这些都永远改不了她那对别人付出的心,因为,她就是那个,只要你需要她,她会尽力把所有事情都做好的人,但由于条件限制,她所能做的都是些差不多底层服务的工作,但是,她的兢兢业业,确实使我非常佩服。
但是,我仍然希望有一天,她能够不为别人而活,而为自己而活,她从未想过自己,连去买衣服都得先问问别人,有时候,她喜欢的衣服,别人说不好看,她就再也不看一眼了,所以,她就是这样的人。
------------------晚安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