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山不在高,有故事则名。八公山正如此。
安徽寿县城北不远就是八公山,属于淮南诸名山之一。
八公山因西汉淮南王刘安携“八公”在此著书立说、修仙养道而得名。这“八公”都是刘安的门客,传说他们炼仙丹成功,最后都升仙了,剩下的仙丹被鸡犬舐食,也尽得升天,“鸡鸣天上,犬吠云中”,那景象一定很壮观,由此还给我们留下一个成语:“一人得道,鸡犬升天”。
八公山本属于“仙山”系列,但让后代知名,却是因淝水之战,“八公山上,草木皆兵”一语,尽人皆知。
我一直把走遍名山当成目标,路过淮南,下车拜访。
八公山有广义和狭义之说。八公山属大别山余脉,广义的八公山横跨寿县、凤台县、长丰县和淮南市,清光绪年间《凤台县志》载,“八公诸山,周围百余里”,有大小山峰几十座。狭义的八公山专指淮南市八公山区南边、寿县城北边的肥陵山、四顶山、白鹗山等,现已辟为八公山国家森林公园。
我去的就是森林公园,是从寿县城北几里的地方上的山。



不论广义还是狭义,八公山都不高,海拔一二百米,但三面滨淮河、一面滨淝水,夏日雨后,山头于云雾中时隐时现,才有了“仙山”之名。
八公山树木青翠,茵茵可人。我去的那日正是雨后,但天未晴,没见到云雾腾挪的扑朔迷离,山上的建筑清晰可见。





在山顶,可俯瞰寿县古城和淝水。
寿县古称寿春,兵家必争之地。公元383年,前秦与东晋的淝水之战发生在这里。那时,前秦皇帝苻坚率90多万大军,志在必得;东晋方面由谢石、谢玄统领8万人马对阵,东晋宰相谢安坐镇后方,气定神闲。最终,东晋大破秦军,取得肥水大捷。
800多年后,南宋诗人叶梦得作《八声甘州·寿阳楼八公山作》,抚今追昔,赞叹道:“想乌衣年少,芝兰秀发,戈戟云横。坐看骄兵南渡,沸浪骇奔鲸。转盼东流水,一顾功成。”



八公诸山上有不少建筑,淮南王宫、青琅馆、碧霞祠(俗称奶奶庙)、升仙阁、白塔寺等。







看见殿堂,自然想到当年那个喜爱文学的淮南王。
公元前164年,汉文帝封刘安(汉高祖刘邦的孙子)于江淮,其都城就在淮南寿春(今寿县)。没想到,刘安在八公山闹出了大动静。他招揽了一批当时国内一流的文化人,编著奇书《淮南子》,通天通地,博大精深。这本书以道家思想为基础,阐述道家和百家学说,记载众多历史故事、神话传说,书中有超过300条原创成语,对后世思想文化影响颇大。
刘安还发明了豆腐,为中国人留下一道绿色健康美食。寿县成了豆腐的故乡,县政府在八公山下立有“豆腐发祥地”的碑牌,还建了“中国豆腐主题文化园”。






刘安墓在八公山东南麓,五株山(又名老母猪山)南坡。清同治年间,安徽巡抚吴坤修在墓前立一碑碣,阴刻“汉淮南王墓”六字。
下山后,顺道拜谒保存完好的刘安墓。刘安没有升仙,最终因谋反而畏罪自杀,但《淮南子》却让他留名千古。当年如此轰动的人物,如今的墓园静静的没有游人,落叶静静的躺在地上。





山的西南麓还有战国时赵国名将廉颇墓,没时间去了,留个遗憾。
上山下山,来回也就三个多钟头,连走马观花都算不上。心情好、时间宽裕,就多转转;时间紧,就没必要穷极山水,到过就行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