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问题树模型?
问题树模型,又称问题导向分析法,是一种系统化的问题解决工具。它以树状结构的形式,通过层层递进、逐级细化的方式来梳理问题及其相关联的因素,从而形成一个逻辑严密、条理清晰的问题体系。在课程开发领域,问题树模型被用来洞察学习需求、挖掘知识盲点,并以此为依据构建循序渐进、深入浅出的课程内容。
问题树模型的核心原则是以始为终,以学员为中心,始终聚焦“问题”,以实现学以致用为最终目标。
问题树模型的优势
1.深入剖析问题: 问题树模型通过分层分析的方式,将一个大问题分解为若干个小问题,从而更深入地理解和分析问题的本质。
2.结构清晰: 问题树模型以树状结构呈现,逻辑清晰,易于理解和操作,有助于培训师将复杂的课程内容系统化、有条理地呈现出来。
3.指导实践行动: 通过问题树模型的构建,可以明确课程开发的方向和目标,为实践行动提供有效的指导和支持。
问题树模型应用流程
在深入应用问题树模型进行课程开发时,其具体流程可以细化为以下几个关键步骤:
一、培训需求的诊断与调研(问题收集与初步架构)
1.问题定义与收集:
首先,通过对目标群体进行访谈、问卷调查或者观察评估,明确他们在工作、学习或生活中的实际困难和挑战,找出需要改进或提升的关键领域。
将收集到的各种问题按照重要程度和紧迫性排序,并从中提炼出主要问题,这将成为问题树模型的根节点。
2.构建初级问题树:
以主问题为核心,通过因果关系或逻辑关联,逐步细分出导致该问题的具体原因或影响因素,形成一级子问题。
继续向下延伸,对每一级子问题进行深层次分析,直到无法再进一步细化为止,形成为一个具有层次性、结构化的问题树。
二、课程重点的确定(问题筛选与优先级排序)
1.分析权重与关联性:
对问题树中的各级问题进行权重评估,考虑它们对于解决主问题的重要性、普遍性和可干预性。
确定哪些问题是直接影响课程质量与效果的核心要素,哪些是次要但有助于深化理解的内容。
2. 确定课程要点:
根据问题树中各问题的关联性和权重,选择那些能直击痛点、最能推动学习进步的关键节点作为课程的重点内容。
这些重点问题将转化为课程的大纲和学习目标。
三、课程的设计与实施(问题解决与内容转化)
1.内容设计:
基于确定的课程重点,围绕问题树中的各个问题展开课程内容的设计。每一个问题都应当对应一个或多个教学单元或活动。
设计教学策略、教学方法以及配套的练习与考核方式,确保内容呈现的方式有助于学习者理解和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
讲授课程内容,要匹配对应的案例,让学员更便于理解和应用。以下是一些案例选取的途径:
2. 课程结构搭建:
按照问题树的层级关系,搭建课程的模块和章节结构,保证课程内容的连贯性和逻辑性。
在课程设计过程中,不仅要关注知识传授,还要注重技能训练和思维能力的培养。
搭建完课程结构后,我们要选择合适的授课方法,激发受训者的学习兴趣,促进受训者更好地将培训知识用于实际工作中,从而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以下是常见的八种授课方式:
在选择授课方式时,我们可以采用树形图的方式,根据不同的内容选择合适的授课方式,如图所示:
3.实施与反馈:
开发完成的课程应用于实际教学场景,观察学习者的学习过程及成果,收集反馈意见。
根据反馈结果,对问题树模型进行必要的调整优化,确保课程内容不断适应新的需求变化,达成最佳的教学效果。
为了让大家更好地了解问题树模型,我们举个例子:
假设我们是一家软件公司,打算为新员工开发一门“项目管理入门”培训课程。运用问题树模型,我们按以下步骤操作:
需求调研:通过调查发现新员工在项目管理上面临三大问题:不了解项目流程、时间管理欠佳、沟通技巧不足。
构建问题树:将“项目管理能力不足”设为根节点,下设“流程不熟”、“时间管理”、“沟通协调”三个子节点。
确定课程重点:分析后认为“流程不熟”是解决其它问题的基础,故将“项目管理五大过程组”设为重点内容,时间管理与沟通协调技巧作为补充课程内容。
设计课程大纲:首先讲五大过程组,然后特别讲解时间管理工具和沟通协作方法。最后将课程结构简化为五大过程组讲解与两大实用技能模块。
实施与反馈:上课后收集学员反馈,观察课程是否有效解决他们的问题。根据反馈调整课程内容和教学方式,持续优化课程,确保切实提升新员工的项目管理能力。
问题树模型以其目标导向、结构明晰、互动性强、反馈及时等特点,在课程开发领域展现出了强大的生命力。运用问题树模型,我们不仅能够设计出结构严谨、内容充实的课程,更能确保课程始终与学习者需求保持同步,实现教学目标与实践应用的有效融合。
在未来的培训实践中,我们应该充分发挥问题树模型的优势,不断创新和优化培训课程的设计和实施方式,以更好地满足学员的实际需求和提升他们的综合素质。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