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每日优鲜供应链前端团队微前端改造(转)

每日优鲜供应链前端团队微前端改造(转)

作者: 正年 | 来源:发表于2019-12-11 10:02 被阅读0次

    原文链接:https://juejin.im/post/5d7f702ce51d4561f777e258

    一、需求以及成果

    我所在团队是做 toB 业务的,技术栈是 Vue,团队目前有十多个典型的 toB 业务(菜单+内容布局),这些业务都是服务于一个大平台的,因为历史原因,每个业务都是独立的,都有一个 html 入口,所以当用户在这个大平台上使用这十多个业务的时候,每当切换系统时,页面都会刷新,体验很差;在开发层面,这十多个业务又有太多共同之处,每次修改成本都很高。

    最近有一个很重要的需求 X,内容是这样的:从十多个项目中,每个项目抽取若干功能组成一个新项目,基于现有架构的话,每当点击来自不同系统的功能页面就要刷新一次,这是不可接受的。为了新需求 X 重复开发一遍这些业务功能又不现实,所以从技术角度来看,架构改造不可避免。

    经过一番调研比对,我们决定使用当下比较火的 SingleSpahttps://single-spa.js.org/
    [1] 来完成改造(iframe 方案毫无亮点,弃之),目前改造已完成,我们实现了以下效果:

    • 只有一个不包含子项目(子项目指的是那十多个业务)资源的主项目,主项目只有一个 html 入口,子项目通过主项目来按需加载,子系统间切换不再刷新;

    • 菜单栏、登录、退出等功能都从子项目剥离,写在主项目里,再有相关改动只需修改主项目,包括错误监控、埋点等行为,只需处理一个主项目,十几个子项目不再需要处理;

    • 子项目原本需要加载的公共部分(如 vue、vuex、vue-router、ivew/element、私有 npm 包等),全部由主项目调度,配合 webpack 的 externals 功能通过外链的方式按需加载,一旦有一个子项目加载过,下一个子项目就不需要再加载,这样一来每个子项目的 dist 文件里就只有子项目自己的业务代码(最终子项目包的体积缩小了 80%,只有几十 k),项目实际加载速度快了很多,肉眼可见;

    • 子项目并没有重新开发,只是进行了一些改造,接入了微前端这套架构,所以新需求 X 的开发成本也极大的降低了,接入功能同时可供未来新增子项目使用;

    • 我们的项目有自己的 tab 系统(类似浏览器的 tab 页签),这些 tab 页签通过 keep-alive 和一系列对缓存的处理,使其体验接近原生浏览器 tab。

    二、展示以及技术点

    图 1:项目外观示意图:

    项目外观示意图.jpg

    做微前端改造之前,蓝色系区域都是用公共包的方式由每个子项目引入,所以子项目运行的时候展示的蓝色系部分都是相同的,给人一种在使用同一个系统的错觉,实际上切换系统的时候整个页面都要重新载入。

    微前端改造后,只有橘色区域是变化的,页面也不再刷新。

    图 2:局部效果动图

    局部效果动图.gif

    图 2 展示了图 1 中的 tab 页签区以及子项目展示区。信息做了马赛克处理。

    乍一看没什么特别的,但如果我说这些 tab分别来自于不同 git 仓库的独立 vue 项目呢?这就是这套微前端架构的强大之处,让不同单页 vue 项目可以随意组合成一个项目,而这些项目自己又是独立的 vue 项目

    仔细看图 2 中路由的变化,hash 路由的第一级决定了要加载哪个子项目(work、sms、tms 是三个不同的 git 工程),不同子项目间的切换也完全没有刷新 😁

    为了让 tab 切换不刷新,这里使用了 keep-alive 去缓存页面,考虑到内存性能,在关闭 tab 页签时通过一些方法(主要是 keep-alive 的 exclude 属性)去除了 keep-alive 缓存,同时为了让子项目间的 tab 切换也不刷新,对图 3 下面提到的包装器也进行了不小的改造。让 tab 切换不刷新只是为了提升用户体验,这一步不是必要的,有一定的成本。

    图 3:部署架构示意图

    部署架构示意图.jpg

    实现一套微前端架构,可以把其分成四部分(参考:https://alili.tech/archive/11052bf4/[2]

    • 加载器:也就是微前端架构的核心,图 3 中的“加载器 JS 文件”就是由加载器打包压缩出来的,这是原始的加载器:https://github.com/Fantasy9527/lotus-scaffold-micro-frontend-portal
      [3] —— 可以把它理解成电源

    • 包装器:有了加载器,我们要把现有的 vue 项目包装一下,使得加载器可以使用它们,这是原始的包装器:https://github.com/CanopyTax/single-spa-vue
      [4] —— 如果想改造,建议改造这个部分,它相当于电源适配器

    • 主项目:一般是包含所有项目公共部分的项目—— 它相当于电器底座

    • 子项目:众多展示在主项目内容区的项目—— 它相当于你要使用的电器

    所以是这么个概念:电源(加载器)→ 电源适配器(包装器)→️ 电器底座(主项目)→️ 电器(子项目)️

    主项目和子项目都需要用包装器包装,只不过主项目的配置写法有不同

    加载器和包装器需要根据自己的需求做一些二次开发

    总的来说是这样一个流程:用户访问 index.html 后,浏览器运行加载器的 js 文件,加载器去读取图 4 中的配置文件,然后注册配置文件中配置的各个项目后,首先加载主项目(菜单等),再通过路由判定,动态远程加载子项目。

    这里有个vue 微前端版demo https://github.com/joeldenning/coexisting-vue-microfrontends
    [5],包含最基础的效果与源码,务必研究一下这个 demo 再结合以上理论来帮助理解 *远程加载的子项目资源要在 chrome 的 network 中的 xhr 那一栏才能看到

    图 4:图 3 中的 apps.config.js

    图 3 中的 apps.config.js.jpg

    用户访问 index.html 后,js 加载器会加载 apps.config.js。无论路由是什么,每次必会首先加载主项目,再根据路由来匹配要加载哪个子项目。apps.config.js 的生成如图 3 的绿色部分所示:

    在资源服务器上起一个监听服务(我使用的是 nodejs 脚本+pm2 守护),原有子项目的部署方式完全不变(前后端完全分离,资源带 hash),当监听服务检测到文件改动时,去子项目部署文件夹里找它的 index.html,把入口 js 用如下正则匹配出来,写入 apps.config.js。

    // content[i]为子项目文件夹名称。这段代码是nodejs脚本片段。const reg = new RegExp(`src="(\/${content[i]}\/index\.\w{8}.js)`) // 对应图中的 /brain/index.3c4b55cf.js
    

    图 4 中的 brain 即是主项目,它的 base 属性为 true,其余子项目的 base 属性为 false

    三、一些技术细节

    这里说的的项目打包都是基于 webpack。

    System.js

    它是实现远程加载子项目的核心。我们使用的是 0.21 版本的:https://github.com/systemjs/systemjs/tree/0.21
    [6]因为要动态通过 http 引入外部 js,又不影响在开发的时候使用 import、require 方法,所以找到了 systemjs 来做这件事。根据 systemjs 文档说明,我们只需要把子项目打成 umd 格式(umd 糅合了 AMD 和 CommonJS)的包即可动态外部加载。

    // 每个子项目的webpack.config.jsoutput: {    path: xxx,    publicPath: xxx,    filename: '[name].[chunkhash:8].js',    chunkFilename: 'js/[name].[chunkhash:8].chunk.js',    libraryTarget: 'umd', // 这里一定要写成umd,不然打出来的包system.js无法读取    library: xxx, //模块的名称},
    

    Webpack Externals

    文档:www.webpackjs.com/configurati[7]这么多同类型的 vue 项目,一定有大量的重复代码、重复引用,所以这是一块巨大的性能优化点,通过配置 externals 可以极大减小子项目打包出来的体积。

    我并没有完全按照文档说明的方式来从 CDN 引入,原因是这样的:入口 index.html 只有一个,如果按文档来做,一次引入所有 CDN 资源,可能子项目 A 用得到这些,但子项目 B 用不到这些,而我只访问了子项目 B 而已,这样不就多加载了无用的资源吗?经过一番调研,同样利用 systemjs 解决了这个问题

    // 每个子项目自己的webpack.config.js,根据使用情况设置externals externals: {      'axios': 'axios',      'vue': 'Vue',      'vue-router': 'VueRouter',      'vuex': 'Vuex',      'iview': 'iview',      'moment': 'moment',      'echarts': 'echarts',      '@mfb/pc-utils-micro':'@mfb/pc-utils-micro', // 私有公共方法包      '@mfb/pc-components-micro':'@mfb/pc-components-micro', // 私有公共组件包      // '@mfb/pc-components-micro':'@mfb/pc-components-micro-0.2.1', // 如果需要指定版本,则用这一行替换上一行      ...},
    
    // index.html 整个微前端的唯一入口<script src="system.js"></script><script>  SystemJS.config({    map: {      Vue: '//xxx.cdn.cn/static/vue/2.5.17/vue.min.js',      vue: '//xxx.cdn.cn/static/vue/2.5.17/vue.min.js', // 因为iview前置需要vue,是小写的,就又声明了一次      Vuex: '//xxx.cdn.cn/static/vuex/3.0.1/vuex.min.js',      VueRouter: '//xxx.cdn.cn/static/vueRouter/3.0.1/vue-router.min.js',      iview: '//xxx.cdn.cn/static/iview/3.3.2/iview.min.js',      moment: '//xxx.cdn.cn/static/moment/2.22.2/moment.min.js',      axios: '//xxx.cdn.cn/static/axios/0.15.3/axios.min.js',      echarts: '//xxx.cdn.cn/static/echarts/4.2.1/echarts.min.js',      '@mfb/pc-utils-micro':        '//xxx.cdn.cn/static/mfb-pc-utils-micro/mfb-pc-utils-micro-0.0.6.js',      '@mfb/pc-components-micro':        '//xxx.cdn.cn/static/mfb-pc-components-micro/mfb-pc-components-micro-0.0.42.js',      '@mfb/pc-components-micro-0.2.1':        '//xxx.cdn.cn/static/mfb-pc-components-micro/mfb-pc-components-micro-0.2.1.js' // 如果需要指定版本    }  })</script>
    

    如此一来,systemjs 只是在加载 index.html 时注册了这些 CDN 地址,不会直接去加载,当子项目里用到的时候,systemjs 会接管模块引入,systemjs 会去上面注册的 map 中查找匹配的模块,就再动态去加载资源。这样就避免了不同子项目在这套架构下产生的多余加载。

    按我们的配置,webpack 打包后,externals 配置的模块不会打包进 bundle,会被摘出来按 umd 规范通过 requre/define 方式去加载。

    看 systemjs 源码会发现它重新定义了 require 和 define 方法,所以它能接管 externals 的外部引入过程。

    四、总结体会

    我最直白的感受是实现了项目级别的模块化,把不同项目变成了一个个模块来拼装组合,也就是说模块化从项目内提升到了项目本身

    总结一下使用这套架构收到的好处,分为以下几点:

    • 缩小项目打包体积(平均每个子项目 bundle 不到 100k),而整合后的公共资源只需加载一次,性能得到很大提升 (技术角度)

    • 用户体验更好,用户感知不到自己在使用多个不同的项目,更加平顺流畅 (产品角度)

    • 不同 git 的项目经过改造后,可以随意以项目内每个路由页面为单元拼装成一个新项目,产品灵活性本质上得到提升 (产品/技术角度)

    • 技术尝新,使用业界比较先进的微前端理念,几十个项目,成千上百个功能也能很好的分模块管理。(管理角度)

    也是有很多麻烦之处,需要消耗一定成本:

    • 因为多个 vue 实例在同一个 document 里,需要避免全局变量污染、全局监听污染、样式污染等,需要制定接入规范。

    • 使用了 external 抽离公共模块(比如 Vue、Vue-router 等)后,构造函数(或者 Class)的污染也需要避免,比如 Vue.mixin、Vue.components、Vue .use 等等都需要做一些额外的工作去避免它们产生冲突。

    • 如果你也想要 tab 切换不刷新(使用 keep-alive),那需要做的工作更多,主要是处理缓存,防止堆内存溢出(用 chrome 自带的 performance monitor 查看),还有项目间切换时路由钩子等等的处理。

    不过跟收益比起来,这些成本就不算什么了~

    最后要说一下,并不是所有场景都适合微前端,尤其是项目规模小、数量少的场景不建议使用。什么样的场景适合这套架构呢?一般有以下特征:

    • 项目很,规模很,都是每个项目独立使用git 此类仓库维护的、技术栈为 vue/react/angular 的这类应用

    • 需要整合到统一平台上,你正在寻找比 iframe 好得多的替代方案

    • 项目 A 有功能 A1、A2、A3,项目 B 有功能 B1、B2、B3,产品经理要你把 A2、B1、B3 组合成一个包含这些功能的新项目

    可能你会问:为什么不一开始就把所有需要整合的功能用一个 git 来维护?答:理想是美好的,谁也没有先知能力,随着公司业务发展亦或是组织架构的改变、人员更迭,以上场景是几乎不可避免的;我很难想象十多个项目的好几百个功能都在一个 git 里管理起来有多困难。可能你还会问,那我把需要整合的业务整合成到一个 git 仓库呢?答:这当然是一个解决办法,前提是整合的成本你能接受;并且将来还有这类需求呢?每次都要手动整合业务代码到同一个 git 仓库吗?假设所有人都只维护这个整合完的 git 仓库,并行的需求线多了,上线时间会不会拥挤?一个功能产生了致命错误,会不会所有功能跟着出问题?

    最后我想说:

    我们做这套框架的初衷是解决眼前的问题,然而发现它附带的潜力价值却比想象的多得多。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每日优鲜供应链前端团队微前端改造(转)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emqogc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