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2019-01-11

2019-01-11

作者: 德虔 | 来源:发表于2019-01-11 08:43 被阅读0次

天五、阿那波那念所緣(分三科) 地一、徵

【云何勤修阿那波那念者,尋思六事差別所緣毘缽舍那?】

  這是第五科,這個「淨行所緣」一共是五大科,現在是第五科「阿那波那念所緣」境。分三科,第一科是「徵」。怎麼叫做「勤修阿那波那念者,尋思六事差別所緣毘缽舍那」?

地二、釋(分六科) 玄一、尋思義(分二科) 黃一、釋

【謂依入出息念增上正法,聽聞受持增上力故,能正了知於入出息所緣境界,繫心了達無忘明記,是阿那波那念義。】

  這下面第二科解「釋」,第二科解釋分六科,第一科「尋思義」。尋思義裡邊分兩科,第一科解「釋」。

  「謂依入出息」,這個禪師根據這個「入出息念」的「增上正法」,這個入出息是所念;另外要有能念,這個明靜而住。「增上正法,聽聞受持增上力故」,「能正了知於入出息所緣境界,繫心了達無忘明記」,那麼這個修行人就會知道,「於入出息所緣境界,繫心了達」,你要把心安住這裡,注意地去思惟它,你會明白。「無忘明記」,這個入出息,一直地能憶念而不會忘掉的,「是阿那波那念義」,這是出入息法門的念的意義。

黃二、結

【如是名為尋思其義。】

  這結束這一段。

玄二、尋思事

【又正尋思:入息出息在內可得,繫屬身故,外處攝故,內外差別,如是名為尋思其事。】

  這是「尋思事」,「尋思」這個「入息出息在內可得」,在你的身內,是很明顯地可以知道有這件事。「繫屬身故,外處攝故,內外差別」,這個入出息是繫屬於身體的,是身體所有的事情。「外處攝故」,這個入出息是風,如果這樣解釋,外處也有風,這就是「內外」有「差別」。「如是名為尋思其事」。

玄三、尋思相(分二科) 黃一、自相(分三科) 宇一、標

【又正尋思:入息有二,出息有二。】

  這是第三科尋思的相貌,「尋思相」,尋思那個自相、共相。分兩科,第一科是「自相」,又分三科,第一科是「標」。「又正尋思:入息有」兩種,「出息」也有兩種。

宇二、釋(分二科) 宙一、入出息

【若風入內,名為入息;若風出外,名為出息。】

  這是第二科,第二科是解「釋」,前一科是「標」。解釋裡邊,第一科是解釋「入出息」。

  「若風入內」,若是這個風,從鼻入於臍輪以下,那就是入息,「名為入息」。「若風出外」,若是從這個臍輪這裡開始到鼻,由臍至鼻,這個風就從鼻出去了,出到外邊,那麼這就叫做「出息」,這是解釋出息。下邊第二科「彼差別」。

宙二、彼差別

【復正了知,如是為長入息、出息;如是為短入息、出息;如是息遍一切身分。】

  你靜坐的時候,你會知道,這時候這個「入息、出息」,有時候長,時間長一點。「如是為短入息、出息」,這樣子嘛,這個入息、出息就短了,有這個長短的差別。「如是息遍一切身分」,這個息,普遍到你一切的身體,身體的各部份都是有息,乃至到腳指頭還有息,就是全身都有息,「如是息遍一切身分」。你若常常修這個數息觀的時候,這個入息的時候感覺到有一點涼,出息的時候就感覺到熱,也會有這些差別。

宇三、結

【是名尋思諸息自相。】

  「是名尋思諸息」的「自相」。這是第三科「結」,下面第二科解釋「共相」。

黃二、共相

【又正尋思:入息滅已,有出息生;出息滅已,有入息生。入出息轉,繫屬命根,及有識身。此入出息,及所依止皆是無常。是名尋思諸息共相。】

  這個入息,它不能一直入,到時候就停止了,停止了,這入息就沒有了,就是有出息出現了。「出息滅已,有入息生」,出息不能一直的出息,到時候出息就不出了,這時候就會有入息出現。「入出息轉,繫屬命根,及有識身」,這個入息、出息,它的現起是屬於你的這個命根的,就是你的生理的組織和心理的組織不分離那個就是命根,這個入出息繫屬於它。如果沒有命的時候,也就沒有入出息了。這個「入出息轉,繫屬命根,及有識身」,也同時屬於這個有識的身體,沒有身體,當然也就沒有入出息了。

  「此入出息,及所依止皆是無常」,這個入、出息本身,及它所依止的身體,它的毘缽舍那這些事情,入出息,「皆是無常」,也都不是永久的,終究有一天,這老、病、死結束了。是「名尋思諸息」的「共相」,因為這「無常」是諸息共有的相貌。

玄四、尋思品(分二科) 黃一、釋(分二科) 宇一、黑品攝

【又正尋思:若於如是入息、出息,不住正念。為惡尋思擾亂其心,便為顛倒,黑品所攝,是有諍法。廣說如前。】

  這底下「尋思品」類,分兩科,第一科是解「釋」,先解釋「黑品攝」。

  「又正尋思:若於如是入息、出息,不住正念」,這個入息、出息的時候,你心裡面不能住在清淨正念上面。「為惡尋思擾亂其心」,「為惡尋思」,就是親里的尋思、國土的尋思,各式各樣的尋思,「擾亂其心」,擾亂自己的心不得明靜而住。「便為顛倒,黑品所攝,是有諍法」,如果你沒有正念,你的正念不出現的時候「便為顛倒,黑品所攝」,你的心情,就是一定有顛倒心,這個我、我所的這個分別心,是屬於這個,「是有諍法」,這是有煩惱的境界。「廣說如前」,像前面解釋的,有煩惱就會對自己有傷害,那麼有騷惱,有生、老、病、死這些事情。

宇二、白品攝

【與上相違便無顛倒,白品所攝,是無諍法,廣說如前。】

  這是所謂「白品」,你若是與前面的文所說的道理,是不相順的,「便無顛倒」,那就沒有這個煩惱了。「白品所攝」,那就是有清淨的戒定慧了。「是無諍法」,那是沒有煩惱,沒有煩惱的境界。「廣說如前」,沒有煩惱呢就是智慧,智慧生起令其增長廣大,這樣子。

黃二、結

【如是名為尋思其品。】

  這是,又是一品。

玄五、尋思時

【又正尋思:去來今世,入出息轉繫屬身心,身心繫屬入息出息,如是名為尋思其時。】

  這是第五段「尋思時」。

  「又正尋思」,過去的、未來的、現在世,「入出息轉繫屬身心」,觀察這個入出息,「轉」,就是繼續的出現的時候,而這個入出息,是繫屬於身心的,也要是有身,還要有心,才能夠有這個入出息。「身心繫屬入息出息」,這個入出息繫屬於身,而身繫屬於誰呢?身心繫屬於入出息,互相繫屬的。「如是名為尋思其時」,尋思它的時間,有過去、未來、現在的不同。

玄六、尋思理(分二科) 黃一、觀待道理(分二科) 宇一、釋

【又正尋思:此中都無持入息者、持出息者,入息、出息繫屬於彼;唯於從因從緣所生諸行,發起假想施設言論,說有能持入出息者。】

  這是第六科「尋思理」。又分兩科,第一科是先釋「觀待道理」。分兩科,第一科解「釋」。

  「又正尋思:此中都無持入息者」,來攝持入息的這個是誰?「持出息者」,「此中都無持入息者、持出息者,入息、出息繫屬於彼」,這就是沒有我的意思。前面說是入息、出息繫屬身心,身心也繫屬入出息;現在說思惟沒有持入息者,和持出息者。「入息、出息繫屬於彼」,繫屬這個身心,身心一剎那間就滅了,剎那剎那滅,沒有真實的身心常住不壞的、可得的,所以這樣子觀察思惟。

  「唯於從因從緣所生諸行,發起假想施設言論,說有能持入出息者」:「唯於從因從緣所生諸行」,那麼沒有真實的持入息者、持出息者,入出息繫屬於彼,但是這個問題你還是要詳細的觀察。「唯於從因從緣所生諸行」,「因」是名言種子,「緣」就是增上緣,那麼也應該加上次第緣、所緣緣;從因、從緣所生的色、受、想、行、識的諸行,或者是眼、耳、鼻、舌、身、意的六處。「發起假想施設言論」,你在這上就發動起來,這都是假和合,沒有真實的我可得,那麼就施設這個假和合的這個境界,你這樣思想它,你就安立了一種言論,什麼言論呢?「說有能持入出息者」,他就說有一個能持入出息的,那麼就是你的身心,或者說是假名我。那麼這就是「觀待道理」。

宇二、結

【如是名:依觀待道理尋思其理。】

  這是結束這一段。下面第二科「餘三道理」,分兩科,第一科是「別釋」。

黃二、餘三道理(分二科) 宇一、別釋

【又正尋思:若於如是入出息念,善修、善習,善多修習,能斷尋思。又正尋思:如是道理有至教量、有內證智、有比度法,有成立法性、難思法性、安住法性,不應思議,不應分別,唯應信解。】

  你若有這個「入出息」是所「念」、是所緣境,這個能緣的是誰呢?就是這個念,就是數數的憶念入出息,這個念是能緣的。你在觀察這個入出息念的時候,「善修、善習」,你能夠修習這個念,「善多修習」的話,「能斷尋思」,就能斷除你的散亂心。

  「又正尋思:如是道理有至教量、有內證智、有比度法,有成立法性、難思法性、安住法性,不應思議,不應分別,唯應信解」,這前面都講過了。

宇二、總結

【如是名:依作用道理、證成道理、法爾道理,尋思其理。】

地三、結

【是名:勤修阿那波那念者,尋思六事差別所緣毘缽舍那。】
(2019.1.11)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2019-01-11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emstd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