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孩子公交车上踢人 被同车男子抱摔踩头】4月27日,四川遂宁,一名7岁男孩,在公交车上一连踢了同车一男子三脚。男子立即将男孩狠摔在地,接着用脚猛跺其头部。
看到这则新闻及搭配的动图时,我心里发紧,眉头紧锁,胸口憋闷,很难受。
当父母的界限明确,孩子的界限也会清晰。
我小时候很活泼开朗,经常带着妹妹到处疯玩。田野里,菜园里,山坡上哪儿哪儿都有我们的身影。上邻居家的树摘桃,下别人家的地挖花生吃等事情也经常干。爸妈自己忙着田里的活儿,也无暇顾及我们,基本都是放养式教育。被告状是常有的事,挨打也是常有的事。这要是放在现在,我和妹妹可真是妥妥的熊孩子。
我现在印象比较深刻的一件事是大概7岁的时候,跟小伙伴在邻居家玩捉迷藏。游戏中,我妹捡到一块钱,背着其他小伙伴悄悄的告诉了我。那时候家里经济条件一般,我俩很少有零花钱买零食。草草地和小伙伴结束游戏,我很开心的领着妹妹去小卖铺买了喜爱的零食,偷偷的吃完了。后来被我爸发现了,很严肃地问我们是不是有这么一回事。我一想这坏了,老爸生气了,给妹妹递了个眼色后,立马矢口否认,没这回事。
几经逼问下,妹妹没抗住压力招了。老爸非常生气,一是在别人家捡到钱没有交还直接花掉这等同于偷窃;二是被发现了还撒谎,罪加一等。罚我两在跪在厨房反思,没得到允许不许起来。并警告说他能通过狗洞看到我们在厨房做什么,让我们最好老老实实的。老爸把门锁了,留下我和妹妹两人跪在厨房,整整一个下午。
这件事在幼小的我心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我清楚的知道别人家的东西是不许拿的,哪怕是掉在地上的,那也是别人家的。这是我爸的界限,不容逾越!撒谎是不好的,需要为此付出代价。
自那以后,这两点也成为了我的人生底线。
孩子不懂,很有可能是父母没教。
我弟弟出生后不到一年,我父母就外出打工赚钱了。弟弟大部分时间是跟爷爷奶奶生活的。爷爷奶奶只负责吃喝拉撒,照顾他能够健康长大。至于其他规则建立,界限感的建立,引导的不多。
我记得弟弟6岁那年,有一次回家发现我弟弟把我珍藏的磁带(全部是我省吃俭用买的盗版磁带)全部毁于一旦。我的房间里满地乱七八糟,磁带被拆开,磁带条被扯出来当绳子绑的到处都是,有的被剪断丢的到处都是。
看到那一幕的我快气疯了,花了那么多时间和精力辛辛苦苦攒钱买下的几盘磁带全没了。当即拿着衣架把我弟毒打了一顿,打的他蹲在房间角落嗷嗷哭叫求饶。看着他哭我也跟着心疼,最后我两相互抱着蹲在房间里抱头痛哭。
弟弟并不知道磁带是干什么的,他只是觉得里面的东西居然可以拽出来,还那么多长那么长,很神奇。没有人教他遇到自己感兴趣的东西应该如何处理,没有人教他面对新奇事物的时候应该以各种方式更恰当的进行探索。
这一顿毒打让我弟弟知道有些事可以做,有些事需要征得同意后才能做。
所有的行为背后都有一份需要被看见的需求。
有一次我坐火车,刚好对面铺位是个年轻妈妈带着四五岁的孩子一起。小家伙长得虎头虎脑的,很可爱也很活泼。上车坐了不到几分钟,一会要喝水,一会又要唱歌,一会又要吃薯片啥的。妈妈尽力在满足,同时提醒着孩子调低声音尽量不影响其他人。我戴上耳机听音乐,顺便隔绝噪音,让自己能有个自己独立“声音空间”。
小男孩看到我戴着耳机玩手机,就吵着闹着要玩手机。玩了一会他妈的手机又喊着要耳机,要像我那样可以挂在耳朵上的大耳机。他妈妈没有耳机,无法满足他的需求,只能轻声安抚和拥抱。孩子安静了一会儿,又盯着我研究了一会。紧接着穿鞋下床小心翼翼的过来摸我的耳机线。试探的摸了几下看我也没反对,就问“阿姨你在玩什么好玩的”。
我抬眼看了看他妈妈,他妈妈一脸抱歉的看着我,同时轻声说“涵涵,阿姨有事在忙。我们来给阿姨和阿姨的耳机画个画好不好?”边说边拿出画本和笔放在床上,朝孩子招了招手,轻轻的拍了拍床铺。
我对孩子笑了笑说喜欢阿姨的耳机对吗,你可以画下来吗?孩子听到我说可以画耳机,很开心的就去了。妈妈对我表示感谢,而后陪着孩子一直在画画。他真的很认真的在画,也时不时的看看我的耳机。没多久,孩子画好了,走过来递给我说要送给我。后来我们一起画了一路,玩的很开心。
说实话我被这对母子感动了,妈妈在很努力的看清孩子行为背后的需求,也在照顾孩子的需求并给予孩子恰当的引导,尽量让孩子得到满足同时又不给其他人带来困扰。
做一个懂得孩子行为背后需求的家长,这样可以给孩子提供更多选择,更好的成长。
比起小熊孩子,大熊孩子才更应该引起注意。
回到一开始提到的新闻,有很多网友表示孩子太欠确实该收拾,就是下手有点重了。其中比较典型的评论是:
这种孩子,自己家不会管教,出来了活该被打。他爸妈不教他,社会上总有人教他,就算今天男子没教训他,以后也会有别的人教训他。(无非就是出手轻重的问题。)
在这里,我不想讨论孩子该不该打。只想说在这件事情上,该男子作为一个成年人,明显可以有很多处理方式,但他却选择了一种最暴力伤害最大的方式。这是为什么呢?大概是没有人教过他如何有效地管理自己的情绪,如何选择更三赢的方式来处理问题。
这样一个“熊孩子心态”的成年人在社会上可能会出现什么情况?也许就是马路上那个斗气别车的“路怒症”,也许就是那个喝醉酒在餐厅吵架斗殴的小混混,也许就是你家楼上随手乱丢垃圾的邻居……
小熊孩子还可以通过家长的教育及时引导回到正常人生轨道上来,那大熊孩子呢?已经坚持了几十年的生活习惯和固定思维模式,谁能改变?
这是我学习家庭指导师课程及心理咨询专业的原因之一,目前国内对心理辅导还不太重视,不过我相信未来国民会越来越重视心理辅导,越来越重视家庭教育。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