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由赞我(zaneds.com)独家冠名】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难免会遇到一些沟通难题,比方说,伴侣逃避沟通,时不时来点“冷暴力”;再比如说,孩子在青春期特别叛逆,像个刺猬一样老是怼人;公公婆婆,总是干涉夫妻生活和孩子的教育问题;七大姑八大姨,在各大节日场合,老是问一些私人问题;再或者老板有事没事儿就喜欢挑工作的毛病。
这些人都有一个特点,他们都是,在日常生活中,跟我们抬头不见,低头见的人。直接怼他们,怕伤害他们的自尊心,把关系搞得很僵,以后见面大家都很尴尬。但是,不回击他们,自己心里又堵得慌,觉得特别委屈,总觉得像喉咙里卡了一根刺,特别不舒服。
《高难度对话》这本书就是教会我们如何跟身边重要的人进行有效的沟通,既不损伤别人的面子和自尊心,也不让自己觉得委屈,通过利用一些有效的沟通工具和技巧,让高难度对话变得不再是难事。
本书作者迈克·贝克特尔是美国著名的金牌培训师,先后给世界500强企业进行过上千场的培训和讲座,在人际关系、沟通领域有着丰富的实战经验。
这本书主要讲了两大部分,第一个部分讲了人际沟通变得困难的根源,第二个部分讲了进行高难度对话可以运用的沟通工具和技巧。
先看第一部分,人际沟通变得困难的根源。
在人际沟通中,对话难以进行下去,最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对方的需求没有得到满足。那么具体有哪些基本的需求呢?
作者在书中提出了六大基本需求。分别是安全与保障的需求,冒险、摆脱舒适区的需求,自我成长的需求,被接纳的需求,与社会、他人产生关联的需求,以及创造价值的需求。
如果一个人在成长的过程中,他逐渐学会了如何去照顾自己,去理解他人,那么他的人格、心智会不断趋于成熟和独立,在这个过程中,他能够依靠自己去满足自己的基本需求,同时,他能够出于同理心,站在对方的立场上,去满足对方的需求,从而使得人际关系、对话得以顺畅地发展下去。
而在成长的过程中,没有学会或者不懂得照顾自己的人,会倾向于依赖他人来满足自己的基本需求,他们难以独处,很少能够单独解决问题,在向他人“依附”的过程中,倘若需求没有得到满足,就容易心生不快、不满,容易指责他人,或者陷入自我纠缠的抑郁与痛苦中,不能自拔。
人际沟通最大的难题在于,很多人身体长大了,但是心智却还停留在原地,也就是武志红老师所说的“巨婴”。
作者认为,一个人的人格是否真正独立,是建立健康的人际关系的一个基础。只有走上心智成熟之旅,才能更自如地应对各种高难度对话。
了解了人际沟通陷入困境的根本原因,接下来再来看第二个部分,应对高难度对话,可以采用哪些有效的沟通工具和技巧。
正所谓,开锁还要有把正确的钥匙。在高难度对话中,如果我们有了正确的、合适的工具,就会事半功倍。
书中列举了多个具体的应对高难度对话的技巧,总结起来,要特别注意以下几点:营造安全感,用心倾听,换位思考,理解情绪,以及明确对话目标。
1.营造安全感。
在进行沟通的时候,如果我们感到这个谈话氛围是很紧绷的,感到对方是很有攻击性的,那么我们就会本能的做出一种防守的姿态,这个时候我们的心就是关闭的,那沟通就无法顺畅的进行。
相反,如果我们感到,和对方相处的时候是很安全的,谈话的氛围是很友好的,甚至是能够开玩笑的,我们就能够敞开心扉,畅所欲言。
那么问题来了,我们怎样让对方感到安全呢?
首先表达出真诚的关心和关注。因为当我们感受到别人的真心的时候,我们对别人的心防,就会卸下来。很少有人会拒绝一个真心关爱自己的人。
想要让别人感受到这种关心,并不是说,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要每时每刻的,给予对方嘘寒问暖。其实在最普通的日常交流中,我们就能够做到,比如说认认真真的听别人讲话。
举个例子,你的朋友跟你说:“我在家里,感觉自己像一个隐形人,没有人在乎我的感受,我提出的要求从来都没有得到过回应。”
然后你接着说,“对啊对啊,我自己也有这样的经历,我在家里也觉得自己特别没有存在感。就比如说有一次...”然后你就开始噼里啪啦的讲述自己的经历。
这样的沟通,并没有牵引出对方内心真正想说的话。反而,把焦点,从别人转移到了自己身上,这样的谈话方式是让对方感受不到关心的。
我们可以这样说:“你说你总是在家里被人忽视,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啊?一直都是这样吗?还是最近才这样?你都对家人提出了一些什么样的要求呢?”
这样听起来对方就会觉得,别人是在真心的关心他的家庭生活,关心他的感受。在感受到被重视的同时,也会对对方,多了一份好感。
其次,我们要学会控制我们的情绪反应。很多时候,我们对对方失去安全感,可能就是因为一次吵架,指责,抱怨,和言语攻击。这些负面的东西都会让我们感受到对方对我们的敌意,从而,使我们对他们失去信任感。
作者给出的建议就是,当我们在沟通的时候,我们要更多的关注事实,不带评判的,去和对方交流,在沟通的时候,更多的去表达自己的感受。
比如有这样一对情侣的对话,女方说,“你为什么一直不回我的电话?我给你发了很多微信,你也不回我。你是不是存心躲着我?我觉得你现在根本就不在乎我。”
当男方听到这样的话的时候,心里肯定会很不好受,如果女方说的不是事实,他就会立即反驳,两个人很容易,就因为这点小矛盾就吵起来了。
如果女方这样表达:“亲爱的,你今天工作是不是太忙了?还是有其他的一些事情,我给你打了好几个电话,你都没有接,我特别的担心你,是不是出了什么事情。”
男朋友听到这样的回答,就会觉得这个女朋友还是很贴心的,因为女朋友既没有批评他,还很很关心他,那两个人吵起来的概率就会小很多,男朋友如果长点心,下次就不会再做这样的事情让女朋友担心或生疑。
除此之外,我们还可以通过信守承诺、给予帮助、承认错误、守时等方式来提高自己在对方心中的信任度。
想要营造安全感,关键还是在于满足对方最根本的需求,作者认为,人们最根本的需求主要就是希望被肯定、被爱、被尊重、被接纳、以及感受到价值。所以,当我们真诚地关心对方,尊重对方,理解对方,不做评判,接纳对方的时候,对方都能够感受到安全。
2.用心倾听。
每个人都有被倾听的需要,当别人认真听我们听话的时候,我们会感觉到自己被重视,被关注。
戴尔·卡内基就曾经说过,“专心的听别人讲话,就是我们能够给予他人的一个大大的赞美。”
那么如何才能真正高效的倾听呢?作者给出了一些建议。
第一,在倾听的过程中,不要打断别人说话。因为当我们打断别人说话的时候,对方的思路会中断,并且会给对方一种“自己讲得不够好,所以才被别人打断”的心态。最好是等对方讲完之后,自己再发表意见。
第二,我们可以通过提问的方式来推进对话,比如说,当你讲完自己的观点之后,你可以问对方,“你觉得我说的有道理吗?你有没有一些不同的看法?”这样不仅可以知道对方的想法,还能够让对话更加的深入。
第三,在倾听的过程中,多关注对方的面部表情,或者是细微的身体动作,来了解对方的情绪反应。如果明显感觉到对方的情绪变得有些激动,自己在回应的时候就要做出相应的调整。
第四,倾听是一个收集信息的过程,在倾听的过程中,我们要学会听出一些言外之意。很多冲突由小变大,就是因为对方在最开始倾听的时候,没有充分的理解,对方想要表达的真实意图。
比如,妻子对老公说,“你天天打游戏,既然游戏对你那么重要,那你就去跟游戏过日子吧!”
妻子表面上是在抱怨老公,其实妻子想要表达的真正需求,就是希望老公能够,多关心一下自己,多花一些时间陪伴自己。如果老公没有听出妻子的言外之意,只是觉得妻子在无理取闹,那么两个人之间的冲突就不会得到解决。
3.换位思考。
很多时候,两个人吵的不可开交,多半是因为彼此的观点和立场处于针锋相对的局面,并且把这种对立的立场和人摆在一起。
比如说,母亲和女儿讨论结婚问题。母亲的立场是女人到了一定的年龄就该结婚生子,所以她希望女儿在她的安排下去相亲,尽快地完成婚姻大事,母亲的要求的是“速战速决”,女儿越快结婚越好,结了婚之后再慢慢培养感情;而女儿的观点是,婚姻应该以爱为基础,年龄并不是一个走入婚姻殿堂的标准,如果没有遇到喜欢的人,宁缺毋滥,女儿想要的是“婚姻质量”,所以就没有那么着急。
本来仅仅是观点不同,但吵着吵着,母亲可能就开始指责女儿不孝顺,并且贬低女儿,觉得她的生活很失败,到这个年纪了还嫁不出去。而女儿这边呢,也会认为父母专制自私,思想偏激落后,根本就不关心自己真正的幸福。双方都进行人格攻击,导致冲突进一步升级。
双方都没有进行换位思考,没有站在对方的立场去考虑问题,把观点和人混为一谈。所谓的换位思考,就是母亲应该站在女儿的角度去想问题,如果母亲认识到,没有爱的婚姻并不会带给女儿幸福,甚至是一种莫大的痛苦,那么母亲就不会再强迫女儿去做她不喜欢的事情,而女儿如果意识到,母亲是出于爱和关心,担心有一天如果她不在了,女儿的身边还没有一个照顾她的男人,母亲会心疼担忧,那么女儿就不会再指责母亲,甚至愿意更加积极主动地去参加各种社交活动。
换位思考的好处就在于,我们能够从对方的角度去看待问题,能够更加的体谅对方,变得更加的宽容,这样的话,人际关系之间的误解冲突,就会变得越来越少。
4.理解情绪。
关于情绪这一点,我们重点来讲一讲,因为在对话的时候,我们的对象是人,人是情感动物,这就要求我们在谈话的时候,要学会认清对方的情绪,以及自己的情绪,感受它们,分辨它们,这样我们才能做出更好的判断,引导对话朝着更好的方向发展。
人在有情绪的时候,你去给他讲道理是行不通的,并不是说道理不对,而是选错了时机,如果等到对方心平气和之后,你再去跟他分析问题、讲道理,就会事半功倍。
想要了解情绪,就要了解我们的对象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他是内向的还是外向的?他更容易愤怒还是更容易恐惧?了解这些,都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去判断这个人的对话方式和习惯。
比如说,容易愤怒的人喜欢争辩,他们倾向于竞争,喜欢操控对话;相反,容易恐惧的人喜欢逃避,他们倾向于逃离冲突,总是想要快点结束争吵。
再比如,外向的人喜欢在说话的过程中形成自己的观点,他们的思维非常敏捷;但是内向的人在面对人群的时候一般比较紧张,他们习惯先听别人怎么说,整理好思路之后再发表自己的意见,他们的思想比较深邃。
那么一个内向的人遇到一个外向的人就会遇到麻烦,一个容易暴怒的人遇到一个容易逃避的人,同样会面临困境。
就此,作者根据内向、外向、愤怒、恐惧这四个性格特点,提出了“对话矩阵”这个概念,矩呢就是规矩的矩,我们可能听过四象限法则,比如在时间管理上,有重要紧急、重要不紧急、紧急不重要、不紧急不重要这四个象限法则。
“对话矩阵”就类似于这样的形式,分别解释了四种不同人格的对话习惯。我们一个一个来看。
第一种是,外向愤怒型。这类人既外向,又容易愤怒。他们很愿意推动对话,甚至在对话中占据主导地位,语言中也容易充满着“怒火和挑衅”。如果我们的谈话对象是这样的人,那么我们务必要表现温和、镇静,不要急于回应。我们可以这样告诉对方,“我知道你很在乎这件事,但是对这件事,我还需要时间,好好的想一想。
第二种是,外向恐惧型。他们和第一种外向愤怒型的差别在于,他们虽然愿意推动对话,但是他们倾向于,在对话中表现悲观和忧虑。遇到这样的人的时候,我们要耐心倾听,让对方把忧虑情绪抒发出来,当他感觉到放松,随后他就会愿意跟你探讨解决之道。比如,我们可以说:“你好像对这件事情有点悲观,能告诉我为什么吗?你想要现在还是过一会儿再听我的看法呢?
第三种是,内向愤怒型。因为性格内向,所以他们对表达自己的想法没有很高的积极性,如果他们还没有形成成熟的想法,他们更愿意把自己的想法埋在心里,免得让别人听到了会觉得很傻。所以这类人很容易生闷气,如果你催促他给出答案,不仅不会让问题好转,反而会给他很大的压力,遇到这类人的时候,我们要保持耐心,表示理解。比如我们可以这样说:“我很想听你对这件事的看法,你可以想好了之后再告诉我。”这样的话在对方听来就很善解人意。
第四种是,内向恐惧型。这类人既内向又恐惧,可想而知,在所有类型中,他们是最愿意以最快的方式结束对话的人。这类人不擅长表达,而且负能量爆棚,他们的专注点总是在不好的事情上,他们本身就身处压抑和忧愁之中,很害怕会产生不好的结果,所以总是逃避冲突。面对这类人,首先要让他感觉到很放松,让他抒发出压力、忧虑等负面情绪,在对话中要给他缓冲的时间,不要急于求成。比如我们可以这样回应对方:“我觉得你好像还有很多的顾虑,你能跟我讲一讲吗?或者,你先考虑几天,然后我们再谈,你看如何?”
这就是“对话矩阵”里的四种不同类型的人的对话方式,分别是外向愤怒型、外向恐惧型、内向愤怒型、内向恐惧型。在以后的沟通过程中,只要我们对症下药,那么跟这四种类型的人沟通就不是难事。
5.明确对话目标。
如果彼此在对话的时候,都不知道对方想要什么,那么当意见不一致的时候,就会各自埋怨对方,那只会让情况继续恶化下去,在争论对与错的道路上,耗费更多的时间和精力。
所以当人际关系、沟通出现困境的时候,作者建议,双方可以尝试按下“暂停键”,将对话重新进行调整。说出彼此的预期,协商一个共同的目标。
在这里值得提出的是,想要协商出一个共同目标,必须知道彼此背后的需求点是什么,得出的这个共同目标,必须能够满足双方的共同需求,那么它才是有效的。
举个例子,妻子希望丈夫戒烟,但丈夫却死活不同意,两个人在这个问题上争执不断。从妻子的角度出发,妻子希望丈夫戒烟,是为了丈夫的身体健康着想,以及保持一个清新的家庭环境,而丈夫选择不戒烟是因为抽烟能够缓解他的压力,能够让他放松,感到精神舒畅。
那么他们协商的方向就在于,能否找到一个其他缓解压力的方法来代替抽烟,或者减少抽烟的次数,又或者直接选择不在家里抽烟。
得出一个共同的目标之后,可以继续探讨双方需要付出哪些行动,才能使这个目标得以实现。只要两个人朝着相同的方向前进,那么两个人发生冲突的可能性就会大大降低,并且还会因为共同达成了一个目标,而对彼此增强信心。
如果能够把这些有效的工具应用在现实生活中,相信我们的人际关系会处理的更加顺畅。在沟通中,重要的不是向对方展示我们有多么高超的对话技巧,而是让对方感到我们很在乎这段关系,让对方感受到我们的友善、真诚和爱,从而愿意共同解决问题,增强信任感。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