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售也有需求层次,从货品的可获得——货品丰富、便捷、价格实惠——专业化、个性化和生活方式的体验,那么未来就是从第二阶段,开始向第三阶段开始挺进的必然。
二、从产品本身的属性说开。
产品从可获得,满足功能化的需求,你很便捷的比较获得还价格不贵,或者性价比高,这基本还是目前阶段人们对商品理想的体验。
如果这些都做得不错了,还有什么是顾客期待的呢?
基于我要与众不同,满足一种唯我独尊的感觉。
基于朋友的信任,意见领袖的推荐,专业者的体验并推荐,所以各种入口开始成为流量,开始成为除了电商和实体店的其他入口,人们不再完全依赖实体店。
找罗胖买书,找咪蒙买香肠,找某个不男不女的买化妆品,各种kol应运而生,做着各自的小众人群的生意。
场景化下的个性化。滑雪、跑步、瑜伽、喝茶聊天、嘻哈、街头潮人。。。
某种生活方式的个性化,也就是某一类人的聚集喧嚣呼啸而来的标签。小资、gay、游戏者。。。
设计师品牌的独特的定位风格的产品。
子品牌的细分,符合特定的生活方式的产品。
限量版的、独特渠道销售的、定制版的产品。
归纳下,产品在大而全的情况下,如何符合个性化的细分、专业化的功能化、某种特定生活方式的体验式产品。
how?
要做到就必须开启脑洞。
让你的产品在场景化下、生活方式下、凸显某类人群的需求,成为某个细分市场的领导者、引导者、意见领袖者等等形式的聚集。
现在可以看到的这种变形有哪些?
设计师品牌、新的某个场合的产品(cosplay等等)、轻运动、户外运动、户外时尚、某种风格的童装、某种游戏的场景化人物(我的世界、王者荣耀。。。)
规模化是对应大众的,个性化是对付细分市场的,是否都需要,相互互补、相互成长。
比如安踏和飞乐的互补。
adidas的城市时尚和功能性的结合,从时尚跑鞋到上班都可以满足的形式,足球鞋一样可以存在的道理。
奢侈品的副牌都在不断的推出更时尚、年轻的城市系列,也是一种细分化的品牌延伸。
运动品牌开始分化,从专业到业余,到装逼,到不知所云的什么地方都可以上台面的做法,也符合了某种时尚化的潮流,就是小白鞋,从大牌到小牌,都可以出小白鞋。
我与你不同。
我很自我。
我有我的风格,我就是某类人。
在某个场合场景某个情绪下,我要如何表达我自己,装扮我自己。
而一切的一切,我都需要有人指引我,有人帮我很好的分类,甄别和推荐,最好推荐的人还是我物以类聚的人。
好吧,产品的加法,减法,其实是可以延伸很多思考的。
待续。。。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