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哪种服饰如裙子那样贯穿了整个服装发展史,从悠悠远古到今天,从东方到西方,裙子始终摇曳生姿。而中国古代女子的裙子则从诗词中走来,绛色纱复裙、条纹间色裙、石榴裙、留仙裙、月华裙……伴着绿鬟云鬓,伴着晃铛错珍,依然无尽旖旎,风流缱绻,让人遐思不已。
早在汉代就有关于裙子的记载,刘熙在《释名·释衣服》中说“裙,群也,连接群幅而为之也”,古代布帛门幅狭窄,一条裙子通常由多幅拼制而成,因而有了“裙”的名称。汉初的裙子是由四幅素绢组成,上窄下宽,没有边缘,也没有纹饰,当时被称为“无缘裙”,《后汉书·马皇后纪》:“常衣大练,裙不加缘”,说的就是这种裙子。同样在汉代,伶玄在《赵飞燕外传》中记载,汉成帝与皇后同游太液池,赵飞燕在鼓乐声中翩翩起舞,忽然风起,赵飞燕在风中飘飘然若羽化成仙。汉成帝担心她,忙命宫女拽住她的云英紫裙,风停后,裙子上留下许多皱褶,宫女见之心喜,纷纷在裙子上折叠了许多皱褶,并取名叫留仙裙。
六朝时期,裙子的式样更加丰富。除了普通的长裙,更流行拼色的裙子,比如丹碧纹纱双裙、紫碧纱纹双裙、丹纱杯文罗裙等等。最流行的当数条纹间色裙。条纹间色裙与六朝拼色裙不同的是,裙子的色彩更丰富,裙幅也更多更窄。整条裙子常常被剖成十二幅,俗称“十二破”,有“仙裙”的美誉。
一直到隋唐年间,间色条纹裙才被石榴裙取代它的地位。唐人诗词里多有咏石榴裙的,“催破罗裙红似火”“红裙妒杀石榴花”“越女红裙湿,燕姬翠黛愁”等。其中最让人印象深刻地当数女皇武则天的《如意娘》:
看朱成碧思纷纷,憔悴支离为忆君。
不信比来长下泪,开箱验取石榴裙。
相传这首诗是武则天为唐高宗李治所作,长夜漫漫,君王枕边新人换旧人,哪怕被并称为“二圣”,仍有夜夜相思,泪如雨下。女皇尚且如此,何况平凡如我。唐朝贵族中还流行一种百鸟裙,相传为安乐公主所创。《新唐书·五行志》记载:“安乐公主使人合百鸟毛织二裙,正视为一色,旁视为一色,日中为一色,影中为一色,而百鸟之状皆见”。这种百鸟裙一面世就广为流行,致使山林中珍禽瑞鸟被捕杀殆尽,朝廷不得不下令禁止制作百鸟裙。
两宋时期裙子的裙幅增加,多在六幅甚至十二幅以上,中藏细褶,多如眉皱,号称百叠千褶。宋人吕渭老在词中写到:“约腕金条瘦,裙儿细褶如眉皱”,正是对这种裙子的描写。到了明代,裙子腰间细褶增加至数十幅,裙上纹样更加精致华美,唐代的石榴裙又重新流行起来。此外,繁缛华丽的凤尾裙,素洁淡雅的月华裙,缀满花朵的百花裙纷纷登上时尚的舞台。到了清朝,前期因为怀明之故,裙子的风格变化不大,到了后期,出现了弹墨裙、鱼鳞百裥裙等独具特色的裙装。
百变千幻的裙子婀娜动人,诗人笔下的裙子更是流光溢彩。汉代《羽林郎》的“长裙连理带,广袖合欢襦”,少女长裙广袖,飘逸动人。王昌龄笔下的“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娇容与荷花斗艳,罗裙与荷叶争辉,天姿国色。欧阳修说:“缕金群萃轻纱,透红莹玉真堪爱”,张先写“映花避月上回廊,珠裙褶褶轻垂地”,叫人一时分不清是少女妩媚的颜色好还是摇曳生姿的裙装好。
这些诗句固然美好,尚且是借裙来写美人,更有如牛希济在《生查子》中写道:“记取绿罗裙,处处怜芳草”,从绿罗裙想到芳草萋萋,再回到穿裙子的伊人身上。多少别愁离绪,多少入骨相思,欲说还休,都只得一句:“记得绿罗裙,处处怜芳草”。而这句诗也是化用南朝人江总妻子所写的:《赋芳草》,雨过芊芊草,连云锁南陌。门前君试看,是妾罗裙色。这无处不在的青草,就像我裙子的颜色一样。郎君呵,你看到青草的时候,记得想起家中苦苦等待的我呵。
时至今日,裙子的魅力丝毫不减。连衣裙,吊带裙,半身裙,礼服裙,复古裙……千娇百媚斗芳姿,然而说到韵味,似乎少了些什么,忽然就觉得惘然若失。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