遛狗的时候突然觉得,人何动物极其相似。虽然说人的思想复杂许多,但是在处理一些事情所展现出来的还是本能的动物性占据主导。比如说对于喜欢吃和不喜欢吃的食物的态度,对诱惑的表现等等。
许多人说母爱是人性,可是绝大多数动物也有母爱。所谓人性即应该是人特有的,区别与动物的特性。那么既然人与动物都有母爱,那如何区别人与动物的母爱呢?
所以某种程度上讲,理性才是人性。感性则是动物性。
并不是说动物性就不好,他们本质上都是等价的,是人类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但若一定要区分人性与动物性,我认为关键就在于理性与感性上。
感性是有感而发的,是本能的,是不加思考的反射弧。对危险的恐惧,对获得的喜悦,对失去的哀伤。这些能力在原始的自然环境中帮助动物生存下来。而当人类进化到人类社会当中的时候,离开那个原始的自然环境的时候。社会变得复杂了,所有事物都不再是简单明了的了。过去你见到老虎,你就要恐惧,就要跑。但是在人类社会中,当你见到老虎的时候不需要跑了,因为老虎在笼子里,它伤害不了你。也许在看见老虎的一刹那你会恐惧,但你没有跑。理性在这个时候发挥了作用。
理性的能力是通过逻辑推断得来的,是通过后天学习而来的。因为人类社会的系统越来越复杂,所以人们对于理性的追求也越来越成为必然。
既然理性需要后天的培养,那就必然存在着资源的不对等。教育就是一种培养理性的方式。显然,教育资源是不对等的。总有一些地方的人得不到良好的教育。这些人并非就没有理性,而是相对缺乏理性。他们更多时候以本能的感性进行思考,缺乏逻辑性。
感性本质上是美好的,但是因为它是一成不变的,所以很容易就被一些人给掌握。这些人通过掌握这些一成不变的人性弱点,发明了各种压榨奴役人们的办法。传销就是其中之一。
我们为什么能够训练动物,因为我们掌握了动物的动物性。我们只要遵循它的动物性规律,因材施教,大部分时候我们总能驯服他们,让他们坐下就坐下。就如一些充满动物性的人一般。
生活中我们常常听到一句话,这是人之常情嘛,应该体谅的。是的,人的动物性也是人性,也应该得到尊重。但是因为动物性的直来直去,没有逻辑性,易被利用性,导致其在社会复杂的环境下生存不易。
这好像与王阳明的知行合一是些许相左的,但其实不然。王阳明告诉我们要倾听良知的命令,良知就是我们的心,良知天生就存在我们的心中。所以他不需要后天习得的。
良知是否就是动物性呢?
我认为是,动物性是良知的本源,而王阳明告诉我们要事上练,其实也就是说习得理性的过程。我们的出发点一定是从内心的感受出发的,但是感受落到实处的时候,是需要理性分析的。
就如我们看到老虎,自然的要恐惧,就要跑。即使老虎在笼子里,我们因为没有见过笼子,所以没有安全感。这个时候就要去习得,知道这个笼子的用处,也就是知了老虎很安全这件事。所以理性使我们知道,并使我们不跑。
所以说,知行合一,其实是理性层面的分析,而良知代表的是感性。两者虽然密不可分,但依然不是一体的。
日常笔记,不精致,但随意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