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想的婚姻应该以爱情为基础”,这已是现代社会最深入人心的观念了。然而,在历史上,婚姻则是作为一种经济和政治制度而存在,它涉及到两个家族的利益,与男女双方是否两情相悦无关。从女方角度来看,嫁人主要为了三餐温饱,于是,男方的家世背景、财富多寡成为择偶时的重要考量因素。
小说创作于18世纪末的英国,“婚姻以爱情为基础”这一观念渐渐冒出苗头。作者讲述了四对男女的结合,也借助其高超的叙事能力表达了自己的婚姻观。
1、简与宾格利童话般的爱情
隆伯恩庄园的女主人本尼特太太,有五个漂亮的女儿,却没有儿子。按照英国的财产继承法,女儿是没有财产继承权的。一旦本尼特先生去世,他的所有财产将由远亲柯林斯先生继承。柯林斯先生与本尼特一家并无感情,本尼特太太及女儿们有可能被赶出家门,流落街头。出于对未来生活的恐慌,把女儿们嫁入豪门就成了本尼特太太的奋斗目标。
简是本尼特太太的大女儿,宾格利则是內德菲尔庄园的新主人,家财万贯。简漂亮善良、温文尔雅,宾格利开朗随和、理智幽默,两人在公共舞会上一见倾心。双方家世相近,志趣相投,极为相配。唯一的负分项,就是简的母亲和三个妹妹。本尼特太太出身低微,是一个笨拙、无知而又谄媚的市井妇女,三个妹妹则缺乏教养管束,行为浮夸。但这并不妨碍宾格利的热情,虽然有妹妹及好友的阻挠,他仍与简顺利完婚。
简无疑是幸福的,她是镇上最漂亮的姑娘,知书达理。她不需要在金钱与爱情之间做抉择,宾格利满足了她完美婚姻所有的条件。
2、夏洛特现实的婚姻
夏洛特是卢卡斯爵士的女儿,也是隆伯恩庄园二小姐伊丽莎白的闺中密友,聪明懂事。
科林斯先生是伊丽莎白的表哥,也是隆伯恩庄园未来的法定继承人。他年纪轻轻便鸿运当头,在凯瑟琳夫人的提携下成为司铎,坐拥一座好房子和非常可观的收入。他一方面对凯瑟琳夫人感激涕零,一方面又因大权在握而自我感觉良好,整个人变成了骄傲与奴性、自大与谦卑的混合体。其举止言行,很受伊丽莎白鄙视。
科林斯先生需要找一个太太。在求婚伊丽莎白失败后,他迅速把目标转向了夏洛特。夏洛特也很不喜欢柯林斯先生,但还是愿意委身于他。
“我不是浪漫的人,你知道的。我想要的只是一个舒适的家庭;考虑到科林斯先生的性格、社会关系和生活境况,不是我瞎说,嫁给他以后,我得到幸福的可能性比较大,至少和绝大多数准备结婚的人所期待的差不多。”夏洛特对伊丽莎白说。
夏洛特已经二十七岁,她没有倾城的容貌,也没有显赫的家世,能找到这样的归宿,也算不错了。在婚姻面前,夏洛特无疑是理智而又清醒的。
科林斯不爱夏洛特,夏洛特也不见得爱科林斯。这是一桩现实的婚姻,也是大多数人的婚姻,为生存各取所需。
3、丽迪雅的轻浮婚姻
丽迪雅是本尼特太太第五个女儿,年仅16岁,继承了本尼特太太的所有缺点,天真、鲁莽、无知而又轻浮。在那个封闭传统的年代里,她不顾社会评议,整日混迹于部队军官之中,享受着男人们的殷勤吹捧。
维克哈姆是一名中尉军官,品性低劣,不学无术,毫无前途可言。但是,他年轻帅气、能说会道,俘获了不少女人的好感,丽迪雅就是其中之一。
丽迪雅天真地以为维克哈姆会娶她,于是跟着他私奔,这件事让整个家族蒙羞。洗刷羞耻的唯一办法,就是两人结婚。维克哈姆以结婚为交易筹码,拿到了2500英镑巨款还清欠账,并收获一份北方军队的工作。
丽迪雅沉浸在婚姻的美好生活中,跟着丈夫远走边关。
没有物质基础,也没有爱情的婚姻,只能依靠姐姐的接济维持下去。
4、伊丽莎白骄傲的爱
伊丽莎白是本尼特太太的二小姐,活泼、聪明、勇敢又富有修养。在婚姻问题上,她有自己的主见,物质的富裕和有尊严的爱情,一样都不能少。
在本尼特太太的允许下,科林斯向伊丽莎白求婚,却被严词拒绝。科林斯的品行,得不到伊丽莎白的敬仰。
维克哈姆外表温文尔雅,言行举止又深得伊丽莎白欢心。但由于他缺乏经济基础,伊丽莎白恰如其分地把两人关系维持在朋友层面。
宾格利的朋友达希,出生豪门,拥有巨额财富,性格内向,不喜欢和陌生人说话,也不善交际。
“长得还行吧,但也算不上多好看,对我来说毫无吸引力;现在我可没心情给那些其他男人看不上的姑娘捧场。”舞会上初见,达希向宾格利评价伊丽莎白的话,句句传入她的耳中,其傲慢、无礼的态度,也深印在脑海。
之后,维克哈姆对达希颠倒黑白的毁谤,又进一步加深了伊丽莎白对达希的憎恨。
偏见遮蔽了她的双眼。舞会过后,达希多次示好,聪敏的伊丽莎白却完全没有察觉。
达希控制不住自己的情感,向伊丽莎白表白,她的震惊无法形容。“他滔滔不绝地指出伊丽莎白家世如何低微,双方如何门户不对,自己既然宁可身份地位受损也要娶她,足见对她的确是一片真心。”达希真实的表白伤害了伊丽莎白的骄傲,两人不欢而散。
达希给伊丽莎白递去一封信,详细叙说了维克哈姆的斑斑劣迹,证据确凿。
反复阅读信件后,伊丽莎白认识到了自己的偏见,“导致我如此愚蠢的,并不是爱情,而是虚荣。自从认识他们两人开始,我便因为其中一个人的奉承而得意,又因为另外一个人的冷淡而生气,所以对待他们两个都是充满了偏见和无知,毫无理智可言。”
而达希,被伊丽莎白拒绝后,也认识到自己的问题。“我父母都是好人,特别是我父亲,他既仁慈又和蔼,可惜他们却纵容我、鼓励我、甚至教导我做一个自私高傲的家伙,除了自己家里的亲戚,谁也不关心,而且瞧不起其他任何人,至少要鄙夷地认为他们无论智力还是财富都远远不如我。从八岁到二十八岁,我就是那样的人;你给我一个教训。在你这里我才明白什么叫谦卑。”
“偏见让你无法接受我,傲慢让我无法爱上你。”放下傲慢与偏见后的达希与简,历经曲折,终成眷属。作者给予了故事一个美好而圆满的结局。
作者的故事
现实中的作者简·奥斯汀,并没有伊丽莎白那么好运。
简·奥斯汀的父亲乔治·奥斯汀收入虽颇为优裕,却仍不能为女儿提供丰厚的嫁妆,而这导致她在1796年错失了一段美好姻缘。托马斯与简·奥斯汀在公共舞会上一见如故,情投意合。她估计托马斯会很快向她求婚,可托马斯的叔母唯恐简·奥斯汀拖累托马斯,把他送往伦敦求学。托马斯在伦敦很快移情别恋,迎娶某个富家女,事业蒸蒸日上。
1802年,简·奥斯汀拒绝了哈里斯的求婚,虽然那人有大片产业等待继承,却非她所爱的对象。
1817年,简·奥斯汀因疾病逝世,年方四十二岁,终身未婚。
2019年3月2日于深圳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