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张 瑶
保定市清苑区魏村镇人大副主席
你可知,你生活的村落是一个拥有两千多年的古老村镇;你可知,你的宗族姓氏可追溯到那遥远的北魏时代;你可知,你家门口曾有那九门九关九道桥的古老建筑……可这些或变成残砖断瓦埋于荒野,或早已变成一抔黄土烟消云散,还有几人去诉说、去回想、去追忆?
民间文化犹如一颗颗散落在历史长河中的遗珠,闪烁着微弱的光芒,散发着泥土的清新味道,它是深埋在地下的文化瑰宝,它是村头老妪口中的古老传说,它是轰隆隆战争年代的绝响,它是那永不磨灭的精神丰碑。它默默然长久的沉睡着,似在沉静的等待那个唤醒它的人。
终于,他来了!
他不甘于让老祖宗留下的宝贵财富就这样慢慢消残,毅然扛起民间文化的大旗,像一个孤独的勇者,他开始四处奔走,查古书、访遗址、记录、整理……他千里走单骑,追寻那古老的历史之声,忆鼓楼、追古币、查典籍,那石碑上或清晰或模糊的古老文字,那几经辗转已泛黄褶皱的军人证书,那记忆中的或已模糊的鼓楼牌坊,他慢慢走进那些尘封的记忆,一层层拨开历史的迷雾,拂去那厚厚的历史尘埃。
为还原历史真相,他虽腿脚不便却迈着艰难的步伐一步一步寻访、搜集资料。为了编写镇志,七十五岁的他学会了电脑打字,当我捧起这三十多万字的《千年古镇——魏村镇志》时,我不敢相信,这竟全是出自这位古稀老人一字一句敲打键盘整理而成,四百多个日日夜夜,二百多人次的走访,两千元多元的电话费,他像着了魔一样,疯狂的全身心投入其中。他,终于做到了!
盛世修史、昌时续誌。随着魏村镇誌的问世,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们开始惊讶,我们的这片土地竟有着这样壮丽辉煌的历史。这里曾出现过许多志士仁人,四名进士(刘知微、刘斗、史麟魁、杨耀林),两名举人(杨耀宗、郭老殿),一名监生(魏显庸),甚至有官居一品的大员(刘斗),真可谓是物华天宝,人杰地灵!
你可知,那村镇东南里许的那片荒地,却是汉代的古汉墓;你可知,祖父辈口中的那个古寺,竟是唐末年代的“兴化寺”;还有那已经损毁由汉白玉雕砌而成的“贞节牌坊”,你可知,那竟是清道光年间翰林院大学士史麟魁奉圣旨为其母所修建……他夜以继日搜集民间故事与传说,写出了鸡鸣台、进士接娘、杨青天巧断鸡窝案、智审葡萄架等精彩篇章。
他没有停歇、没有止步、没有停留。
在写镇志的过程中,他了解到家乡在抗日战争时期,那些抛头颅、洒热血的革命英烈,他们都静静的沉睡在我们生活的沃土中,他们是抗战的英烈、是民族的英雄,是中华民族的脊梁,我们不能忘记!他用一部纪实文学《抗日英烈谱》来铭记历史,并自费出版捐赠给全区文化教育单位。
“一寸山河一寸血,一抔热土一抔魂。”他笔力独扛,追寻那烽火连天中英勇牺牲的英雄。那曾经血染过的疆场,是我们脚下踩过的土地;那抗日年代鬼子修起的炮楼,是孩童们如今玩耍的残垣断壁;那英勇斗争壮烈牺牲的勇士们,是生活在我们土地上的英雄!
智取敌炮楼的王九福不费一枪一弹“借” 走了敌人的三十支枪,俘虏了三十多个敌人;在朝鲜铁原阻击战场上,用一颗手榴弹炸毁敌人一架美式战斗机的赵克玉,是生活在魏村镇抄纸屯村中有二等功的战斗英雄;抗日战争时期震惊冀中的“薛庄惨案”里有我们清苑八路军独立营营长、清苑县县大队大队长庄汉卿、县长刘彭寿、政委王友诚、副大队长于焕文等,这些敬爱的战士,在敌众我寡的危急关头,打光了最后一颗子弹,流尽了最后一滴血;在青化战争中打的敌人屁滚尿流的西北野战军第五军一纵队连长史庆福是魏村南街的战斗英雄……岁月不该泯没,历史不该忘记,人们不该忘怀,他们都是我们身边的英雄!
是他,不忘红色初心,牢记传承使命!
而这位传承乡土文化,铭记红色历史的老人,却是一位躬耕田园的普通农民,是一位身患小儿麻痹症的残疾人,是魏村南街寻常巷陌里平凡的小人物。
是他,写出了三十多万字的大型历史文献《千年古镇魏村镇志》。也是他,以弘扬红色文化为己任谱写出纪实文学《抗日英烈谱》。又是他,用平实的语言写出了自传体小说《人生》一书。还是他,用亲身的经历写出了三十多万字的《企业管理标准》、《管理工作标准》荣获河北省星火管理一等奖。
他就是有着“美丽清苑人”、“清苑好人”、“全县模范教师” 、“举起全县群众文化第一把火炬的人”、 “全县精神文明先进个人”等多个模范称号的河北省保定市清苑区魏村南街村民——冯铸鑫。他多年来在人民日报、河北日报、河北经济日报、保定日报等多家国家级、省市级报刊累计发表文章七百多篇,他的《积极营造优秀人才的良好环境》发表在中央党校《市县领导月刊》,获“世畀重大学术思想成果特等奖”,收录到中央党校干部培训教材。
他用自己的一生诠释着对这片土地的热爱,他用自己的一生挖掘着乡土文化,他用自己的一生践行着一个共产党员的初心和使命,他用自己的一生为后代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用一首拙诗,表达我对冯先生的敬意:
《老农》
西风飒飒香满园,竹影孤灯夜伴眠。
大音希声隐村野,霜华满鬓斗春寒。
莫叹腿残幽志士,生花妙笔著镇志。
耘耕不辍游墨海,老骥伏櫪谱新篇。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