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和孩子们一起读徐志摩的《再别康桥》,不知道孩子们有什么体会,我自己觉得收获很多。有一个女孩的提问,让我发现了自己阅读的盲点,我很感谢这个爱思考的姑娘。
徐志摩是新月派代表诗人,他的诗有“三美”,绘画美、音乐美、建筑美。今天我们主要是通过分析意象来体会“绘画美”。而如何来分析呢?则是我和孩子相互为难,针对每一节诗歌里的意象,提出自己理解上的问题,大家交流看法。
我们一起探讨了“云彩”“金柳”“清潭”,徐志摩的诗句用语严谨而美妙,每一句都可以细细品读,琢磨起来总觉得情味悠长。在解读“青荇”一节时,里面有一句“在康河的柔波里,我甘心做一条水草”,一直以来,我就认为,这是徐志摩在说他愿意做“康河”的“水草”,成为康桥的一份子,表达的是他不愿离去,愿与康桥融为一体的情感。这次和孩子们交流时,我也是这么解读的。问孩子们的意见时,有一个姑娘说,这里有一个冒号,该如何理解呢。
我对文章细细一看,才发现,前两个诗节里第二句后面都是分号,而这一节,第二句后面却是冒号。我不知道这是版本的问题,还是原诗本就如此。“软泥上的青荇,油油的在水底招摇:在康河的柔波里,我甘心做一条水草。”此处这一冒号出现,对于“我甘心做一条水草”的解读则可以有另一种认识:青荇甘愿在康河做一条水草,说明这里是一个多么适宜生长的美妙所在。由草及人,诗人可以借此表达自己当初也如青荇一样,在这里生活得很好,此时依旧想要留在这美好的康桥,不愿离去。一处标点的不同,理解可以大不一样。
与此处相似,解读“寻梦”一节时,有孩子就提到“寻梦?”里的这个问号该如何理解。这个问题一出来,很多孩子踊跃发言。有人说是“寻什么梦?”,有人说是“如何寻梦?”最后大家比较认可是后者,并认为“向青草更青处漫溯”,可以理解为记忆最深处,思想最深处。而那“星辉斑斓里”则是诗人回忆最美处,也因回忆最美而想“放歌”。真是一个迸发智慧火花的阅读交流,孩子们的理解深深震撼了我,也带给我很多思考。
何为细读文本?我们每次都细读文本了吗?一些我们以为读得很细的文本,其实还不够细,还不是那么能禁受孩子们的考问。为了那火花四射、趣味无穷的阅读交流,以后,还得在细读文本上再多下功夫。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