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杯小组赛抽到了天津大学和悉尼大学,难顶。
题目是“买买买”是当代年轻人生活的解药/毒药,一句话内有两个词几乎不可能被精确定义:“买买买”和“年轻人的生活”。
一般的论证思路是:“买买买”的定义-此行为/观念对年轻人的作用-带来/缓解了年轻人生活上的困难。
不能精确定义意味着任何一方论证的起点和终点都是模糊的,进而无法用逻辑和实证直接完成证明与反驳。
当你洋洋洒洒讲了一大段,对方总会有一句话在后面等着:
”说得好,但你讲的这是“买买买”吗?”
为了应对这个问题,我们需要尝试在一段叙述里,完成“定义-论证-反驳”。该场景需要足够典型,让人不怀疑其合题性”这也叫买买买?”“这也叫年轻人?”;足够有力,让人不怀疑其效力“这能证明它是毒药?”。
换个讲法讲,人们对一段叙述有两个疑惑“是吗?对吗?”,有的叙述可以给人以坚定的回应:“是,对”。
能给人这种坚定回应的叙述,可以称作公共文本(context)。
我们尝试解答两个问题:什么是公共文本?如何选择可用好用的公共文本?
公共文本是生活场景的概括提炼,是经验法则的形象化表达。按照这个概念讲,成语,歇后语都可以是公共文本。老国辩手喜欢讲一些歇后语:纸糊的月亮当太阳——偷天换日;老太太嚼牛筋——白费口舌。这些歇后语往往能带来不错的场面效果,这也从侧面说明了公共文本的威力。
不过我们很难找到足够多的成语为我们的观点背书(如果可以的话,辩题的平衡性很可能有问题),现有资料不足时,自己发掘生活场景来提炼观点,填充论证就非常必要。
我们先来看几个来自天津大学,非常好的公共文本:
“夏天我买了两箱可乐,装满了我家的冰箱,一打开冰箱门我充满了幸福感。”
“我618剁手买了Airpods耳机,我在地铁上想听歌的时候再也不用解开缠成一团的耳机线了。”
这两段叙述里有典型场景:“夏天”,“地铁上”;场景给人非常强烈的情感暗示:“口渴难耐”;“嘈杂心烦”;叙述中提到的产品的解决能力卓越:“可乐第一口的畅快”,“Airpods优秀的降噪能力和蓝牙连接体验 ”;叙述中有合题性的暗示:“可乐填满冰箱”,“剁手买耳机”;且选取的例子性价比相当优秀,Airpods的好评率相当高而可乐更是饮料中的经典。
不难发现,场上双方看似简单的叙述中包含了很细致的打磨,每一次叙述中都积攒起微小优势,全场比赛下来的优势就很可观。
好的公共文本的挖掘往往依赖于对生活的细腻洞察,我们在讨论中设置环节让每个人都讲一讲自己记忆中最优秀的消费体验,就是为了挖掘合适的例子;另外,锁定了这类例子的特点之后,也可以有的放矢的去找寻:在知乎中搜索:“性价比超高”,会有许多例子的。
有了物之后,找寻合适场景也很关键,这一步的匹配相对容易,因为物品的设计本身就有很强的功能指向。于是我们找到以下例子:
我每天中午回到出租屋只有一小时的午休时间,一个小米的扫地机器人让我安心睡个午觉。
找bug找到头秃的时候,打开抽屉有我存的几袋三只松鼠的零食。
每周只休息一个晚上,约朋友吃一顿深夜海底捞,去了好多次,服务上从来没有踩过雷。
更多例子不一一列举,大家可以对照看看这几个叙述,是否符合上述几个要素。
再写就超出了手记的体量,也不符合公共文本“简洁”的要求,其他内容留到下回。
回答几个可能有问题:
Q:公共文本与例子有何不同?
A:如果你所问的例子包含“例子的叙述过程”,那没什么区别,只是公共文本这个名字显得专业,另外公共文本强调“公共性”,叙述一定要够典型,更进一步的要求是“人人心中有,人人口中无”。
Q:你是不是没写明白怎么挖掘雕琢一个可用好用的公共文本?
A:恭喜你发现了问题,从无到有的挖掘是非常困难的,举出第一个好例子的人永远需要对生活地敏锐观察以及对问题的深入理解。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