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个对数字及其不敏感人。这里所说的“数字”包括金钱和时间,比如钱存在卡中,我始终觉得是个数字,很难有多和少的概念,但是换成实体的东西,我就有感觉了。时间也是一样,一天接一天,我记忆中的某些事件,似乎就发生在昨天或者前天,但是说出那个数字,会吓自己一跳。
我是2006年参加高考的,已经过去14年了。这个数字写出来真的让人感到心惊。而自从2006年踏进大学,兜兜转转14年,我竟然一直身处高校中,现在依然是。也许是这个原因,我常将自己自动划入学生行列,很难归入“社会人”。
2020太难忘了。全国人民都未想到,我们竟然能够上下一心地居家对抗疫情。原先以为也许是一个月、两个月……未曾想到现在已经过去半年了,并且还将持续。这种居家的状态很适合我,自动切断了许多不必要的社交。
许多的计划和安排不得不推迟,比如一年一度的高考。我依然是十分迟钝地昨天才得知原来今天开始高考了。今年的这一届学生是多么不容易,正常的复习备考时间被打乱了,考试时间也推迟了,对于他们来说,调整心态比钻研考题更重要。而上午又有新闻报道,安徽歙县因为大雨而取消了上午的语文考试。魔幻的2020啊,赶紧过去吧!
想起了我的高考,很想写点什么。
我的高中成绩并不突出。我所在的班级并不是所谓的“重点班”“尖子班”,只是一个普通的文科班。我其实学习还算勤奋,因为知道自己资质一般,不是聪明的小孩,所以很早就明白“勤能补拙”这个道理。于是,成绩一直保持在班级上游,但在全校是排不上名次的。这样的水平,如果高考正常发挥的话,也许能上一本线。
理科对于我来说很难,尤其是物理、化学。初中学习理化时,刚入门时还能理解得过来,初三难度升级后,我便感到十分艰难。高一文理还未分科时,某一次物理课上,老师在台上讲得激情澎湃,我却如听天书,急得我眼泪都要掉下来了。于是,分科时果断选择文科。
在文科班的两年,喜欢语文和历史,不爱地理。现在想来,我就是一个不爱思考的懒人,一切需要考查逻辑思维和空间能力的内容对于我来说都很难。但其实我那时候喜欢的历史和语文,也并没有真正地学到位。换句话说,我那时候觉得学习就是记忆,一切靠死记硬背,从未真正走进历史人文的世界。以至于现在每每读到高中时期耳熟能详的诗词以及历史桥段时,我常有恍然大悟的感觉,只恨当初为什么那么愚钝,只知记忆却并未深入去了解。
高中三年似乎特别漫长,食堂的饭菜特别难吃,偶尔和同学叫个小炒、买份卤菜,都觉得幸福感倍增。住的宿舍是上下铺的十人间,我住在上铺靠近窗户的地方,冬天常常听着外面呼呼的风声入睡,觉得被褥太单薄,整个人使劲团成一团,还觉得不够暖和。夏天又太热,宿舍没有风扇,热得整个人都不舒服。尽管这样,还是有勤奋的室友晚上挑灯夜战,我也效仿过一阵,但终觉得效率太低,而没有过多尝试。早上总是五六点钟就醒了,天还未亮,就抓紧时间起床去教室。傍晚饭后,要去开水房打开水,开水房一股煤炭味,常常是和成瑶一起来回,宿舍在六楼,这一趟趟是我最不愿意走的路。
高中的最后一个学期,每个人都拼命学习希望能冲刺一下,我也更加勤奋。临近高考的那个学期,身边同学们发生了一些事,有突然转学的,据说是家里安排转了户籍,可以到诸如新疆、云南、贵州等地进行高考,难度会低不少;有偷偷购买营养品服用的,唯恐别人知道这个提升脑力的小秘密;有家长过来陪考,搬到校外居住的;有同学相信封建小迷信,课间玩”笔仙“搞得神乎其神,甚至预言班级同学的高考成绩……
我还是老样子,节奏没变,不信封建迷信,不信营养品,依然住校。不同的是,爸爸每周会给我送几次饭,大多时候是妈妈烧的菜,偶尔来不及准备,就在外面饭馆打包进来的。我还记得妈妈的爆炒黑鱼片、泥鳅黄瓜汤……吃惯了食堂,简直觉得太美味了。
终于到了高考的日子。学校安排了校车在各个考点接送,食堂也单独为考生准备了饭菜。我拒绝了爸爸要来陪考的建议,不想徒增压力,但据后来妈妈说,考试那两天爸爸其实有偷偷到考场外。至于有没有见到我,就不知道了。
考前那一晚,宿舍尤其热闹,大家兴奋且紧张,都睡不着觉,但也不敢太嗨,担心影响第二天的发挥。凌晨时,有同学在宿舍走廊的公共电话打电话,似乎还在小声地啜泣,大家对此都很有意见,觉得不应该因为自己的情绪而影响大家休息。
在考场上的情形,我已记不太清了,印象中考的十分轻松。那一年的题不难,尤其是数学,自我感觉非常良好。其他科目,也都是正常发挥。
考完后觉得终于解脱了。在家等成绩的那个月,彻底抛弃书本,看剧、看小说,晚睡晚起,彻底放飞自我。等到要公布成绩的时候了,又开始紧张和忐忑。自己还是有些信心,甚至考虑如果上不了一本,就回去复读。我爸更加紧张,每天捧着填报志愿的指南,翻来覆去的钻研。
成绩终于公布了,并没有我自信的那么好,但是也确实是正常发挥,刚过一本线4分。这下填志愿就有点麻烦了。想上一本院校,但这个分数太尴尬了,一旦掉档就只能上二本了。那时候对于想上什么专业,我整个人都是懵的,也说不出来自己有什么兴趣爱好,从小到大习惯了听父母的安排,这时候也选择听他们的。
我爸经过多方咨询打听,采取的策略是选择一所分数较低的本地一本院校,填报一个冷门专业,确保先入校,待入校后如果想换专业,则可以考虑转专业。不得不说,我爸的策略是正确的。我也正因为这样,才顺利被录取。而录取我的冷门专业,我也并不反感,反而在这个专业上越扎越深。
而当年在我们班八九十人中,最后上一本院校的貌似就五人。我能顺利上大学,多亏我爸的机智决断。
过去十四年了,高中的记忆已是碎片,但那种紧张的氛围却是一辈子都难以忘记的。现在的高考当然不能和古代的科考相提并论,但也确实能改变一个人的命运。于我而言,离开了那个小村庄,见识到了大城市的繁华,接触到了全国各地的同学,才真正意识到人生的多样性和生活的广阔。而一直到现在,我依然坚信只有“读书”才是普通人实现自我的最重要的路径。上大学后,学习知识和技能是其次,但是融入更大的集体以及学会自我生存之道才是更重要的。
而走过高考之后才明白,这一步虽然关键,却也只是我们人生道路上很小很小的一步。但走过了这一步,会为迈向未来的路积攒下强大的信心和勇气。
总之,感谢高考,感谢我爸。
2020年7月7日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