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萱小蕾、图丨网络
▼
朋友推荐电影《网络谜踪》,说是很好看,我时间不多,平时看剧找题材写稿子,都是两倍速看。
但是这类悬疑电影又不是国语,倍速就怕错过细节。不过看了觉得还好,脑子跟上了,剧情故事也算简单。
印象最深刻的,是片中的玛格父亲,还有那位警探母亲。前者是女儿失踪,后者儿子是嫌疑犯。
玛格为什么会失踪?回头想想,根本问题还真出在教育问题家庭问题上。
因为玛格若是心理健康,就不会跟父亲的关系貌合神离,就不会去跟叔叔吸大麻。
不吸的话、跟警探家儿子见面时就不会情绪失控,也不会被意外推下山谷。
事情经过是这样的:女孩有个幸福的家庭,父母爱她,一家三口其乐融融。
但是后来母亲生病去世了,女孩心里自然不好过,偏偏爸爸又不太会处理这个问题,对自己女儿也几乎都不了解或了解错误。
最关键的一个错误是回避问题,也就是不在女儿面前提去世的妻子。
他可能觉得这样是不让女儿难过的一个方式,可是他不提起、不代表女儿自己不会想起妈妈。
比如持续为女儿报的钢琴课,女儿每次去上课也都会想起妈妈,因为从前都是妈妈陪她去的。
父亲的回避,让女儿无法向他坦露真实的心情,她也只能假装若无其事或过得很好很开心的样子,其实生活中她连一个朋友也没有。
后来大概撑不下去了,跟叔叔偷抽大麻,对叔叔说心事。
父亲自我感觉良好,认为自己跟女儿关系也很亲密融洽,却在女儿失踪后才发现自己对女儿一无所知,不知道谁是她的朋友,不知道她喜欢什么……
好在父亲逻辑思维能力强,侦查能力也强,通过网络查出蛛丝马迹,救回了女儿。
这里回避问题的习惯,很多人会犯,我自己也有这方面的问题。
有时候觉得没时间,所以不想深入去跟家人谈论某个问题。
看起来似乎风平浪静,但是家人心里可能也是各种起伏或不开心,自己没有及时沟通开导,没有解决和面对。
这就像想分手却不愿主动提的人,因为怕冲突,不想面对复杂,于是总是逃避回避,最终让事态变得不可控制而爆发大的不良事件。
有问题及时说出来,该开导开导,该解释解释,该处理的处理。
藏着掖着不代表没有发生,有很多东西是我们无法逃避的,不面对不解决就容易发展成不可收拾或后悔莫及的情况。
再说第二个错误,是那位最终成为罪犯的警探妈妈。
她说自己儿子有次诈骗左邻右舍的钱,骗人家说是妈妈单位某个活动募捐。
这位妈妈在邻居找她确认时,居然承认是的,也就是帮着儿子继续骗人。
这让儿子免于惩罚,她以为是保护,其实是溺爱和害他。她至少得自己教育教训一下当时做错事的儿子,显然她并没有。
儿子此后面对违法事件时,估计也会冲动行事,不考虑后果,因为他知道妈妈会帮自己处理善后。
因此他把玛格推下峡谷后,第一个告诉妈妈,妈妈再次选择包庇,不想着赶紧弥补救援,而是利用职务之便制造假象。
以至于玛格被发现时都过去五天了,要不是玛格爸爸发现了问题,这对母子就害了一条命。
虽说爱子心切可以理解,但这样的教育方式对孩子没什么好处。
这个母亲犯此类错误,肯定不只这两次,以前一定也有许多小事需要儿子去面对和承认错误,她却都包庇了。
包容可以理解,但完全包庇肯定是错的,孩子渐渐明事理时,就得告诉他什么是正确的事,什么是不能做的事。
抑或做错了自己就要解决,就要承担。要培养他自己面对问题和后果的意识,要让他明白有些事做了自己要付出一定代价。
警探母亲显然一开始就是包办一切的,把儿子藏在自己“羽翼”下面,不让他受一点风吹雨打,也不给他面对错误的机会。
看起来是爱,其实有害。这也能理解,毕竟有些母亲爱孩子时,恨不得含在嘴里,捧在掌心。
舍不得他受一点委屈,不想给他吃一点苦头。
但这样护不了他一辈子,多半会护出一个不知天地厚的巨婴来,抑或是护出一个唯唯诺诺什么也不会什么都指望母亲的儿子来。
我自己也成为了母亲,也有了儿子,我其实也不知道接下来看他渐渐长大时、会如何去教育他,当然,爱他是确切的。
不过再怎么爱,还是要让他明白是非黑白,明白对错,不能事事代劳、事事都替他承担。
他终究会有自己的人生,早早培养他独立生存独立面对问题,想必才是正确的方式。
当然,不管是回避问题,还是包庇孩子,这些父母也算是出于爱。
只是没去思考这样的方式有没有问题,会造成什么后果。
早些明白不能使用这样的相处和教育方式,也有利于孩子身心健康地成长。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