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李根勇
2006年,国务院公布为第六批全国文物保护单位。2007年,开通了通往曾子庙的曾子大道。

曾庙始建于周考王十五年(公元前426年),原名“忠孝祠”。明正统九年(公元1444元)重建后改称“宗圣庙”,重建后的曾庙当时仅有正殿、寝展、东西庑、戟门各三间。次年,又于庙右创建莱芜侯祠三间。

曾庙坐北朝南,占地面积29808平方米。建筑布局分左、中、右三路,前后共五进院落。主体建筑宗圣殿位于中轴线中部,共有殿、庑、堂、亭等各式建筑物30余座80余间。庙内还保存古柏350余棵,明、清等碑刻20余座。曾子庙布局严谨,气势恢宏,是中国保存比较完整的明、清古代建筑群之一。

嘉祥县满硐乡南武山村曾庙圆柏成林,形成古树群落,现存古柏350余株,以圆柏为主,还有部分侧柏,形态各异,神圣肃穆。据载,现存曾庙,于明正统九年(公元1444年),古柏群与宗圣祠同世,距今约555年,被人们称为鲁西南八景之一,古人誉为"南武翠屏"。
新中国成立以来,各级人民政府十分重视对曾庙的保护,成立了保护机构,增加了看管人员。1956年和1964年,省政府两次拨款15万元维修曾庙。此后时有拨款,专门修缮。

2002年10月至2004年8月,曾子七十四代孙曾宪梓博士,重修复原了曾子庙宗圣殿后寝殿、莱芜侯殿后寝殿、乾隆御碑亭、万历碑亭、三省堂、斋宿所、东值房、庖厨及马厩等,大修了宗圣殿和莱芜侯殿。同时,维修了庙墙,重铺了庙内甬路、散水和庙前广场,新建了消防和排水设施。曾子林内重修了曾子墓,复原了享殿,重铺了甬路及林前广场。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