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简友广场
一代国学大师王国维:剪不掉的辫子,不能忘的“独立人格”

一代国学大师王国维:剪不掉的辫子,不能忘的“独立人格”

作者: 艺旅文化 | 来源:发表于2021-11-14 22:02 被阅读0次

1927年6月2日上午,一代大师王国维来到颐和园昆明湖边。

此时已是中华民国成立的第15个年头,王国维却依然拖着一条象征清朝的长辫子,纵身投湖自尽,年仅50岁。

昆明湖·黄昏中的十七孔桥

称王国维是“旷世奇才”也不为过,文史哲、经学、戏曲、教育、甲骨文等方面均有极深造诣,尤其是他《人间词话》“人生三重境界”理论直接进入中小学课本。

他的身上却充满了矛盾感、悲剧感,追根溯源,100年前的他已经拥有了当今世人反复强调的“独立人格”。

0 1

留着辫子的老古董

却是介绍西学的第二人

1925年,王国维留着一根备受瞩目的长辫子,接受了清华大学的延聘,成为国学院导师。

辫子——清室的残影

在正式接受聘任前,王国维说自己需要考虑一周,因为如果就职清华大学,就“不能时常往来清室”,看起来相当重视与旧王朝的往来。

究其原因大概是,1923年,王国维被清逊帝溥仪封为“南书房行走”。以布衣之身而成为“帝王之师”,还被特许在紫禁城骑马,如此殊荣真是光宗耀祖。

王国维深感溥仪知遇之恩,对别人目为“赘疣”的那根辫子,却视若性命!

末代皇帝——溥仪

这在当时激进的革命小子眼里,真是顽固透顶的“老古董”!

然而,就是这样一个老古董的脑子里,有着开天辟地的新思想、新学问。

《时务报》,王国维曾在报社任书记

1923年,北大校长蔡元培撰文说,王国维是50年来介绍西洋学的第二人。

其实,早在20世纪初,身边的一众学友就对王国维投来了异样的目光,因为王国维的学问,特别得新!

什么叔本华、康德,什么社会学、哲学,都是旧式文人从未听过的新名词,而王国维不仅自己学,还把它们统统介绍给了国人。

罗振玉与日本友人(右一为内藤湖南),王国维与日人交往亦颇深

忠于清室、留着发辫 vs 译介西洋学、传播新学术思想,看似矛盾,在王国维眼中却毫不相悖。

留发辫而忠于清室为独立之人格,以西洋学为指导、研究国学同样是独立之人格!

0 2

开创考古学的二重证据法

却在叔本华哲学中终结生命

旧式文人,对古代历史的研究,完全依赖传世文献,至于地下出土的青铜器、玉器等文物,纯粹只当作把玩之具。

20世纪,考古学的概念传入中国,而王国维是最早意识到考古学重要性的学者之一。

根据出土甲骨材料编辑出版的《殷墟书契菁华》

王国维不仅考释甲骨文字、撰写了《卜辞中所见先公先王考》,以卜辞证《史记》,论证了史书的真实性。

而且开创了考古学中重要的“二重证据法”,何为“二重证据法”?用王国维自己的话说是——“吾辈生于今日,幸于纸上之材料外,更得地下之新材料”。

也就是传世文献+地下出土的青铜器、玉器、甲骨等文物,两者互相印证,来研究进行历史考古。

这在今天看似理所当然,在当年是极具开创性意义的方法论。鲁迅先生也对他大加赞叹:“要谈国学,他(王国维)才可以算一个研究国学的人物。”

发现甲骨文的殷墟遗址

王国维能够开创“二重证据法”,是与他深厚的西洋学养分不开的。

王国维研究中国古史学的背后,有着深厚的西方哲学基础。如果说严复是译介英国哲学第一人的话,那王国维无疑是译介德国哲学的第一人——不仅学习德国哲学,还将其精髓运用到历史研究中!

此等中西合璧、博采众长的态度,正是今日学人推崇的为学之道——在一百年前,王国维就已经用得炉火纯青了。

王国维的人生导师——叔本华

而在一众西洋学说中,王国维独爱叔本华。

叔本华认为,人要求生存,有强烈的“生存意志”。但人的“生存意志”在现实生活中往往得不到实现,人总是会抱恨而终。

因此人生注定受“生存意志”支配而受苦,痛苦是人生的真谛,悲观是人生的本质。人处于极度痛苦中为寻求解脱可以不择手段,包括选择自杀。

叔本华墓

王国维的性格本就内向,生来不喜交际。叔本华的悲观主义,曾滋养了王国维的精神世界。

但当他看到北伐军节节胜利、北京城里暗流涌动,意识到一个新时代即将来临,他所眷恋的旧时代将一去不返。

他深知无力改变这一切,最终选择以自杀来实践自己对叔本华哲学的理解……

颐和园昆明湖——王国维生命的终点

0 3

终日操劳,奔波生计

却能在学术这一片天地独善其身

1905年,在外奔波多时的王国维,回到海宁家中。

猛然间,王国维见到了镜中憔悴的妻子,联想到这些年自己为生计辛勤奔波,不禁悲从中来,挥笔写下了一阕《蝶恋花》:

阅尽天涯离别苦,不道归来,零落花如许。

花底相看无一语,绿窗春与天俱莫。

待把相思灯下诉,一缕新欢,旧恨千千缕。

最是人间留不住,朱颜辞镜花辞树。

王国维故居内景

为生计,王国维一生做过不少职业:报纸校对工、门房登记员、日文翻译、学堂教席、图书馆编辑、通志馆分纂……

所有这些都是他的职业,也是他的衣食之资.他从不以职位卑微为忤,只看重修金与分润的多寡——只要能赚钱,干啥都可以!

最让人唏嘘的是,一代大师王国维准备投湖自尽,去颐和园的黄包车钱竟还是向同事借贷所得!奈何如此凄凉!

清华国学院五大导师(从左至右:赵元任、梁启超、王国维、陈寅恪、吴宓)

然而,如果王国维只是随生活漂泊,就不是王国维了。

无论生活如何窘迫,都不会影响王国维对学问的态度,他始终将自己的学问摆在纯粹的境界中,生活是生活,学问是学问,二者绝不影响。

比如,为了追溯“旬”字的本字,王国维曾经“搜遍卜辞”;通过对卜辞证据的审视,他把自己的孤证臆测否定了“不下数百见”。

后代学者推崇其人其书,说王国维每考一事,每释一字,必“狮子搏兔用全力”。

海宁王国维故居前雕像

学术史上,为五斗米折腰的学者不在少数。贫贱夫妻百事哀,更是千百年来人类社会的普遍现象。

王国维却能独善其身,在做学术时保持清醒独立的人格,勤勉治学,有一分证据说一分话,没有半点马虎。如此,方为大师风范!

王国维学术精华《观堂集林》书影

因此,在王国维去世两年后,陈寅恪在《清华大学王观堂先生纪念碑铭》中写下了这段流传千古的名言:

先生之著述,或有时而不彰;先生之学说,或有时而可商。惟此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历千万祀,与天壤而同久,共三光而永光!

今日读王国维的文章,那种“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依然在字里行间光芒万丈。

王国维纪念碑铭

-END-

编辑整理|triac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一代国学大师王国维:剪不掉的辫子,不能忘的“独立人格”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ennxtrtx.html